第五百二十五章 四镇

推荐阅读:燕归尔新书入骨宠婚误惹天价老公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我的模拟长生路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人族镇守使万相之王反派:开局喂萝莉女主吃进口糖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我是仙

    肃王府的承运殿中,宦官方正化昂首挺胸,等待雷霆降下。钯
  从皇上那接到这个使命的时候,方正化就知道自己这趟多半是有去无回。
  毕竟皇上是出了名的勤政,而最近几个月,皇上的主要工作就是骂人,方正化也都看在眼里,如今这封御信,多半是皇上尚未宣泄完毕又无处安放的情绪。
  陕西的陈奇瑜、练国事,三边的洪承畴、山西的张宗衡统统都被骂个狗血淋头,作为司礼监排名靠后的秉笔太监,方正化是每天在乾清宫里眼看着皇上朝思暮想,琢磨的都是怎么把这帮废物全***。
  实在是皇上已经长大了,不再干临阵斩将的事,这才只是先在心里给他们在刀子上过一遍。
  皇上甚至连杨嘉谟都骂了一顿,骂完才发现杨嘉谟已经在甘肃殉国了,万分羞愧与伤心,又在宫中大做佛事,祭奠阵亡将士和难民,哭得不能自己。
  然后才有这封千里迢迢要送给刘承宗的信,那信的内容想都不用想,字里行间肯定不是脏话,但杀伤力也一定胜过脏话。
  方正化也试过推辞这个使命,但皇上一定要他亲自来送,他也没啥办法,毕竟皇上对他有实打实的知遇之恩。钯
  他太年轻了,天启年间以十七岁的年龄入宫,因为性情忠勇又生得高大魁梧,被当时的司礼监掌监高时明器重,选为坤宁宫近侍,如今已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之一,掌管北镇抚司,名重内廷。
  皇上的知遇之恩不能不报,元帅府就算是龙潭虎穴,他也得闯。
  当然方正化来之前做了充足准备,把京师家里的仆役都遣散了,还写了遗书。
  遗书也没啥内容,他进宫就是因为天启年间山东老家发生了地震,那次地震的破坏性不大,就是把他全家震没了,进了宫自然也没有后人,遗书内容无非是死了以后,把京师的宅子捐给养济院、财产捐给漏泽园,顺便让人给自己修个衣冠冢。
  除此之外,就是请老上司高时明带他去见了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
  他们都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但资历不一样、负责的事务不一样、权力大小不一样,地位自然也不相等,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方正化跟曹化淳关系不好。
  准确的说,是方正化跟大部分宦官的关系都不好,因为尽管身为宦官,但他一直秉持着一种观念,就是认为宦官四出做镇守太监是件很扯蛋的事。钯
  他不止一次跟崇祯说过,要让天下转危为安,只有非凡之才办得到,这种人需要皇上从外廷找,我们内廷这帮人就是供皇室传令、使唤的,担当不了大任——出镇地方,能做到整天胡吃海塞,一点正事不干,那就已经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好镇守太监了。
  说出这种话,不得罪其他太监才奇怪。
  这种大道理崇祯能不明白?正经人有几个当宦官的,这个职业的从业门槛儿就决定了没啥文武大才,一码归一码,该派还得派。
  宦官祸害地方的概率大,但宦官祸害地方的事在朝堂上是藏不住的,至少崇祯能知道地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但曹化淳到底是过来人,他不仅过来,而且还活着回去了,成为紫禁城里最了解刘承宗的太监。
  面对后生晚辈的请求,曹化淳给方正化做足的功课,整整八十页的小册子,单是元帅府各级将官人际关系就记了七页,更有十二页元帅府的注意事项。
  其中刘元帅跋扈霸道的事例仅占了六十页的小篇幅,还有一页是曹化淳自己的心得体会。钯
  在曹化淳的形容中,刘承宗就像条懒洋洋的疯狗,根本不知道这个人什么时候就会发起疯来,但眼前看见的刘承宗,给方正化带来很强的反差感。
  他从京师一路过来
  ,不光给刘承宗带了御信,沿途还向关中的左良玉、河西的张应昌、贺人龙、杨彦昌、任权儿等大将带去勉励。
  过了巉口向西,也亲眼目睹了元帅府屯于兰州的重兵集团,这片土地被他们修得好似大型要塞堡垒群,处处驻扎雄兵悍将,途径每一座营地都昼夜操练不息,俨然正在筹备针对河西的新一次进攻。
  这支军队给方正化带来最大的感受,不是兵威赫赫,而是元帅府的财政真的很好。
  因为首先他在朝廷,感受的就是朝廷缺钱、官军缺钱,处处都很缺钱;而另一方面,在朝廷那边对叛军的印象,也同样是穷得没边儿,吃不上饭只能靠抢。
  偏偏方正化看见的并非如此,元帅府的军队,在巉口前线驻扎的临洮旅看上去情况要差一点,精神面貌跟大多数官军没啥区别。
  但是在兰州附近,隶属于兰州都督佥事王文秀的军队,则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装备还非常好。钯
  方正化体态魁梧武艺好、看过几本兵书,在宫内和人吹牛时喜欢畅谈军事,但没带兵打过仗,自己心里清楚谈不上知兵,但即便是他也能看得出来,元帅军在战争方面的潜力极强。
  跟这支军队比起来,承运殿上端坐的刘承宗,反倒显得没那么特别了。
  甚至就连这座承运殿,都因为被刘承宗占据而显得简陋,殿中只有六名穿齐腰甲的羽林骑,四人在殿中握钩镰枪护持,两人在刘承宗左右手捧金瓜侍立……排场甚至不如一个将军。
  如果一定要让总结对刘承宗印象,那也许就是稳定,稳定得吓人,看着写满难听话的御信,也不过一开始皱了皱眉头,随后便淡然处之,不知在想什么。
  过了半晌,他才看见殿上的刘承宗放下御信,向他问道:「方太监,一起吃顿饭?」
  方正化都傻了,你这人看完御信,别管好的坏的,多少也该有点反应吧?就这,看完就过去了,连句话都不说?
  刘承宗也没想过自己邀请会被拒绝的可能,直接给一旁侍立的羽林骑做了个手势,让他们去准备公座。钯
  其实说来好笑,父亲给他送来的这些羽林骑呀,虽然是近侍,但其实负责的不是武力保护他,恰恰相反,如果真有意外发生,可能需要他保护羽林骑。
  就他身边这六个近侍,格斗能力基本上都是营养良好的新兵水平,对他来说,如果都空手,羽林骑往那一站就全身都是破绽,干翻一个需要一拳,六个,就是六拳。
  如果都拿兵器,更省事,可能不需要六刀就能放翻六个。
  但如果他空手,羽林骑拿着兵器,他就只有跑的份儿了,近侍的护卫能力也是如此,堂堂元帅府,怎么可能让人披挂铠甲手持兵器摸到他身边?
  因此相对而言,让这些孩儿营出身的羽林骑做近侍,其实是对羽林骑们有好处,他们都有文化,在他身边做事接触的不说元帅府高级将领,至少也都是虎贲营的低级军官,能学到很多东西。
  另一方面也能在他身边做点事,不至于像在孩儿营里那样耗费钱粮,人啥时候不是学习呢?只要学好了文化有个基础,一样的努力程度,习武都比没文化的人学得快。
  殿内年轻的羽林骑闻声而动,很快着手在殿内布置宴会厅,明代的建筑布局没有专门的宴会厅,通常都是在需要时于正厅布置。钯
  羽林骑在礼仪方面都受过杨鼎瑞的教育,过去在新城不读书的时候也经常给刘向禹帮忙,宴请元帅府将官的家眷,因此对布置宴会厅这样的工作得心应手。
  因为元帅府架子大了,有宴会的需求,百工局就专门做了一批用于宴会的陈设,在刘承宗即将抵达兰州之前就送进了肃王府。
  很快,一个简单的双人宴会
  厅就在承运殿中布置出来,一共两套公座。
  公座也就是宴会中的座位,陈设很简单,包含地平、屏风、公案、座椅四件。
  地平是基座,没条件的时候可以使用挂毯、地毯甚至毡子,有条件了就用上了稍高于地面的矮几。
  屏风是简单的山水画,摆在座位之后;公案就是处理公务的长案,挂上了赤色云纹锦缎桌围;座椅则是简单的圈椅,桌椅地平都不是名贵木料,全是普普通通的榆木。
  公案上的餐具则稍显讲究,碗盘杯盅,用的都是素釉的西宁窑瓷,这是元帅府进入青海后设立的窑厂,起初是为了安置来自韩王府的窑工,用的都是耀州窑的工艺。钯
  羽林骑布置宴会厅的时间里,刘承宗坐在殿中一言不发,思索着皇上写来的信。
  在这封信里,隔着纸张刘承宗都能看出崇祯的愤怒,不过皇上对甘肃发生的事只字未提,他所有的愤怒都来源于宣大口外的市赏和杨嘉谟的阵亡。
  恼怒于刘承宗把市赏给了漠北三汗。
  显然边外的事情,危急到让崇祯对更远的甘肃视而不见,急头白脸地派宦官千里迢迢送信过来,臭骂刘狮子一顿,疯狂宣泄慌张的情绪。
  刘承宗对这封信的感觉有点复杂,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应该被激怒,但另一方面,宣大边外的事情能怪他吗?
  谁是你的问题,你就把谁迎刃而解嘛,山西的宣大边外,那可跟我没一点关系,骂我一顿问题就能解决吗?
  皇上要是拿甘肃的事骂他,他没准就真恼羞成怒了。钯
  可皇上拿宣大的事骂他,根本破不了刘承宗的防啊,只能让他感到迷糊。
  而信里提到的另一件事,杨嘉谟的阵亡,这事刘狮子也觉得很惋惜啊,不光你崇祯在宫里僧道祭祀,我在高台城外也祭祀阵亡士兵了。
  所以刘狮子对这封信一点都不生气,只是从殿上起身,跟方正化相对而坐,这才抬手示意方正化坐下,问道:「宣大边外,打起来了?」
  刚摘下大帽坐下的方正化本能地应是,刚要解释,却发觉自己的作为不对,干脆比起了嘴。
  这事怎么说呢,宦官本身就是为皇室办事的人,他太习惯于这种别人发号施令,他做出回答的气氛了。
  刘承宗也察觉到这一点,轻笑一声,接过近侍奉来的奶酒,倒了一碗端起道:「送信的事谁都能办,皇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过来,就是因为你知道的多,我问你答,能说的说,不能说的不说——口外的事,没什么不能说的。」
  方正化心想是这道理,可你若与东虏联军又该如何?摇头道:「咱只领了皇上送信的差遣,未得通报军情的机宜,恐怕没什么能跟元帅说的。」钯
  「能说的可多了,东虏曾向我派遣使者,被我送了回去,不过我对他们的军队很感兴趣,若非离得太远,比起与杨嘉谟作战,我更乐于跟他们打,跟我说说,今年寇边的都是些什么人,八旗兵力几何;还有漠北的喀尔喀,朝廷把市赏给他们了?」
  「八旗?」
  方正化还是被刘承宗说动了,反正这些事他不说,过些时日刘承宗自己也能打听到,便开口回答,不过他表示我不知道你说的八旗是什么:「据俘虏所言,东虏此次发兵,每个牛鹿出兵二十骑、护军八名,依此推算,出兵有八九千。」
  刘承宗皱眉道:「就这点人?」
  八九千人是很强大的一支军力,但这些兵力撒到广袤的漠南,就像大海里撒进了两捧沙子,根本显露不出来。
  这种兵力也和他想象中的后金入寇兵力不符,要打宣大,没有个五万兵力,黄台吉怎么敢往山西边外晃荡啊?
  不过片刻之后,方正化就解答了他的
  疑惑:「此次寇边,东虏与漠南插汉、敖汉诸部合兵,共十二万,多半是辽人,还有老婆孩子无算,刨去牵马***,精兵有六七万,在边外三四百里歇息,后分两路近边。」钯
  刘承宗恍然大悟,这个数还是比较可靠的,便点头示意方正化接着说,就听其道:「进宣府的有八万,是王世选、黄士英、刘朋曹带兵。」
  王世选是榆林人,官拜副总兵,己巳之变时投降;黄士英和刘朋曹,刘承宗不知道是谁,但多半也是降将。
  「往西边去大同的有四万,带兵的是麻登云、鲍承先、孔有德、耿老二和尚老四。」
  刘承宗有点傻眼,这,合着金国从这会儿开始,就全是汉军打仗了?
  他连忙问道:「那喀尔喀三部没有发兵?」
  「发了,漠北***裹挟难民发兵十万,到了边外不敢与东虏见仗,大掠丰州滩转头过了黄河,跑到榆林边外的鄂尔多斯驻牧,拿着敕书向榆林镇索要市赏,皇上还不如不给元帅市赏呢。」
  方正化提起这事就心窄,长出口气,抬起三根手指放在公案上:「本来东虏联漠南***,寇宣府大同两镇,现在好了,榆林宁夏也不得安宁。」钯
  

本文网址:http://www.xsphw.com/xs/2/2624/26903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sphw.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