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有些往事不能如烟
推荐阅读:燕归尔新书入骨宠婚误惹天价老公、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我的模拟长生路、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人族镇守使、万相之王、反派:开局喂萝莉女主吃进口糖、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我是仙、
李易在接受专访的时候,提到的年轻一代对近代历史,特别是那一段屈辱史的无知和无感,在节目播出之后,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自然而然地争议也就出现了。
不过,都不可否认的是,《黄飞鸿》成功了。
虽然还没有公映,但是全国大规模点映,场次因为相对较少,所以几乎是场场爆满。
刘飞在影评当中写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飞鸿》其实也是主旋律武侠,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黄飞鸿也是唯一看着主角说着大道理,却没有违和感的电影。明明那么主旋律,,但是真的一点尴尬症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尽管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扎堆收割票房,可是实际上,大多时候,大多数人依然是不喜欢那种从主角嘴里一直说着大道理的电影。
总会让人有种说教的感觉,可是《黄飞鸿》却并没有给我这种感觉。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显得那么的特别?
电影伊始,黄飞鸿三个大字赫然打在海天朝阳的背景上,黄师傅带领民团在海滩操练。青空万里,旭日喷薄,红光洒洒,碧海滚滚。浓墨重彩的影像,与《男儿当自强》的每一句歌词交相辉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血气简直要涌出画面。
我可以说,我个人在看到电影的这一幕的时候,会萌生一种“当华国人真特么好的感觉”,其中奋发之气,阳刚之美,只有国人感受得来。这份自豪感,至今和未来很长时间都要秒杀无数造作的鸡血片和音乐幻灯片。
其实《黄飞鸿》本身也是新瓶装老酒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却难得的,玩的就是突破,可以说打破了传统武侠片快意恩仇和小家子气,从电影的一开始,和黑旗将领刘永福一副“壮志凌云,侠气冲天”的对联,和海边红日大写意的画面,直接把逼格提升一个档次,大气十足。
从开篇的画面,就已经奠定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气象堂堂的开篇,掀起一个激昂澎湃的时代大幕。真正进入故事以后,扣动内心的却是国人丑态的展示。《黄飞鸿》有三个反派,阿美利加国人贩子,沙河帮,落魄武师严振东。洋人贩子有权势,严振东有武力,而导致这两者和黄师傅形成对抗的,却是能被黄师傅一招解决的沙河帮。
这个彻底由乌合之众组成的下三流帮派,借着晚清乱世欺行霸市,烧毁宝芝林,被通缉后投靠外国人贩子,以为其搜捕绑架女性劳工为筹码,让人贩子陷害黄师傅,又找来严振东做打手,让其卷入了绑架偷渡的事件中,并最终身死。从头到尾,这帮人欺负、为害的都是国人。
沙河帮的设定,很老套,但是却又偏偏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沙河帮在电影里面,作为反派,可以说他们是真正的让所有观众都产生同仇敌忾的一个群体。
为什么?因为早个十几二十年,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见过或者承受过他们的欺辱。
那些给到沙河帮众人面孔的镜头,是电影里最可怕的画面。投靠洋人时的得意与猥琐,享用酒肉时的粗野与贪婪,持有火枪时集体的发蒙愚昧,以误射一个同伙为代价知道了如何使用,瞬间转变为狗仗人势状的嚣张与狂妄。通过这些流里流气的动作与狰狞的表情,完全可以感受那种精神上的恶劣与病态。不由得倒吸凉气,即使在今天,这也并不鲜见。
而让人愤慨,却又无奈的是,原本,黄师傅早可以将这个毒瘤解决。当黄师傅在客栈制服勒索保护费的沙河帮老大,如果能将其送往衙门,那么后来不会发生那么多惨案。但是黄师傅在抓住沙河帮老大之后,和啧啧称赞无影脚的吃瓜群众发生了如下对话:各位乡亲父老,这个人滥收保护费,我要带他回衙门,麻烦你们跟我去一趟做证人。
群众四散。客栈老板道:这位大哥功夫真不得了,这么高都敢往下跳。
黄师傅:老板,他强迫你买财神,你跟我去衙门做证人吧。
老板:做证人?我可不想像戏棚老板那样整天吃惊风散,你们在里面切磋武艺,打架我没看到,也不想知道。
这样的对话,这样的场面,这样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不是很熟悉。西方列强入侵,晚清治下的华国割土丧权,国人低人一等,牛鬼蛇神趁机大发国难财,然而这些百姓也并不是全然无辜,胆小,麻木,沉默同样作了恶,甚至是晚清衰落的一份子。
沙河帮报复烧毁宝芝林,唯一愿意作证的却是洋人神父。这很讽刺,但是却又让人不得不嘘唏,这大概也是现实。
先前黄飞鸿无奈放走沙河帮老大,路上遇到神父传教,反问耶稣是否会帮他作证,神父也哑口无言。但至少,他自己愿意。《黄飞鸿》里的外国人,有势利阴险的反派,也有秉承交流而来的先驱,并不全是坏人。这一点其实很难得的,因为我们不能否认,的确在那个时代,也曾经涌现过一些真正的秉承交流而来的先驱!我们不能以一盖全。
《黄飞鸿》无疑是在讲述一个英雄的故事,可是英雄的伟岸,在于群氓的存在。电影中最有力量的画面,或许是这些龙套群演负责的路人脸孔,相比那些侠客武者,官员权贵,这些吃瓜群众,也许才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祖先化身。这并非是在鄙视他们,因为时至今日,我们又何尝不是。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周先生当时说过的话,至今应验。”
电影的主线事件是猪仔偷渡案的破获,折射了那段铺在美利坚国铁路枕土下的华工血泪史。电影还设置了两个角色来表现。一个是逃出来的大叔,当他向黄师傅讲述着劳工被金山梦骗去签卖身契,饱受虐待,客死他乡,影片剪辑了一个开头海潮滚滚的空镜头,心潮澎湃的象征瞬间成了时代无情的浪花。而在街头宣扬金山梦蒙骗国人的假洋鬼子是国人,最后打死这位大叔的沙河帮,也是国人。
另一个则是黄师傅的徒弟牙擦苏。在电影里面,他一出场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滑稽的角色,可是看完却很难让人笑出来的角色。这个人是海外华工的后代,汉语结结巴巴,却比几位土生土长的师兄认得更多的汉字,他跟着黄师傅学中医,目睹被火枪打中的同胞重伤不治,愤而剪掉辫子,穿上西装,打算离开宝芝林,而在华工猪仔贩卖事件粉碎之后,又回到了宝芝林。这个小人物在中西文明间的挣扎,并不比他的师父少,而他的身份困惑,更令人辛酸。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配角、龙套所组成的众生相,勾勒出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史,赋予了《黄飞鸿》这部电影能够那么让人喜欢的气魄。
当一部功夫片的时代背景与配角路人,拥有如复杂的层次感。作为主角的武者们,也绝不仅仅只是二元正邪的江湖好汉,一顿拳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黄飞鸿》中的武者们,都站在东渐西风,蒸汽火药的迷雾中,困惑着自己的一身国术。
好汉严振东初来佛山捞世界,本来想通过自己的本事堂堂正正的打出点名堂,却发现当时的社会江湖义气已被耗尽,开始无奈接受命运的摆布。
空有一身本领,饭都吃不上,还被楼上的妓女嘲笑,为了生存和混出个样子,然后开始想着走一条好走的路。
直接挑战本地“高富帅”黄飞鸿,想想这一招也算是“21天学会生孩子的成功学”,直接省了好多弯路,然后投靠恶党”沙河帮“,为了一点自己的小名小利开始不择手段,最后被黄飞鸿分分钟教做人,最后武功品德双双败下阵来,人格尽辱,还落得个被新式洋枪打成筛子的结局。
其实一开始他也是个自尊心的武学宗师,只是生活,把自己变成了最不想成为的人。
“江湖险恶,不得不防”,其实又何尝不是说得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让我们在”老江湖“的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反派武师严振东,作为黄师傅在武功上的最大对手,却很难被视为是大魔王的角色。他初来乍到急切地想自己的本领打出名堂。他的武术,也是极富民间神话色彩的铁布衫硬气功,和阴毒狠辣的江湖招数。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中,严振东流离失所,一步步从落魄狼狈,走到了抛礼弃义,不辩忠奸的地步。
在黄师傅顾及他人的情况下小胜一次之后,严振东心魔已深,剧情上顺势被沙河帮找去做了名为师父实为打手的角色,为了快速获得声望和第一桶金,甘愿在一帮人渣混混面耍猴般表演功夫,带着莫名的仇恨,站在要去救人的黄师傅的面前。
记得电影里面在货仓里面的大战,严振东望着黄师傅的宗师身法,表情若有落寞,这个镜头特别的有味道。
或许他也曾希望像黄飞鸿那样正气凛然,铁肩担道,但是生活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所以他对黄飞鸿是羡慕嫉妒的,他羡慕黄飞鸿能正气凛然,嫉妒黄飞鸿有着得天独厚的身份,在真正的对决中,严振东被一代宗师打得丑态百出,身心崩坏,穷追而去,妄图做最后的挣扎,而最终迎接他的,是洋人的火枪乱射。
铁布衫被打成了筛子,鲜血涂满了黄师傅伸出的援手,临死前留下了一句:我们的功夫再棒,也敌不过洋枪。
或许就像伟大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伟大的功夫片,决不应该是一味制造华国功夫天下无敌的神话,以此猛打民族主义鸡血。严振东的这一句遗言,恰恰是功夫神话的破灭,是工业文明时代到来的警钟。
严师傅留在了那个终将覆灭的旧时代,而作为正面的一号武者,电影的核心主角,黄师傅则开启了自己的思考。这个黄飞鸿,在整部电影以中,都在不断地疑惑。一代宗师的傲气,晚清生人的闭塞,形成了复杂的纠葛。而电影中黄师傅的形象和使用的物件,有意无意将此具象化了出来。
序幕中黄师傅接受了刘永福写有不平等条约的纸扇,迎接十三姨的时候接触到了照相机,但是第一次拍照险些出事,给黄师傅不好的印象。
为中枪菜贩治伤时,取出了洋枪的子弹,在喝止林世荣发飙闹事的时候,电影有点突兀地给了黄师傅布鞋的特写,或许是要表明其传统保守的立场。
十三姨要给他量身做西装,黄师傅婉拒,表明待国人皆要易服之时自己再顺从大势。但随后,一身长衫的黄师傅戴上了西式的帽子,墨镜,雨伞,这是一个折中的造型。街头听到发广告的骗子说自己戴墨镜是怕被金山的金子闪到,又摘了下来。
沙河帮烧毁宝芝林,十三姨因为给留宝芝林拍照留影,将刘永福的扇子忘在了大火中,导致扇子被烧掉了一角,成了平等条约。黄师傅因此大怒,不准十三姨再带洋物进宝芝林,此时民族情绪的抵触达到了顶峰。然而在沙河帮作乱,洋人无差别射击扫中群众之后,揣摩着治伤取出的子弹,黄师傅愤然警醒,说出一定要变的宣言。
最后的营救中,黄师傅骑着自行车去救人,用自己的武功将洋枪子弹弹出,打死了人贩子。
结尾的大战之后,备受西方文明强势冲击,也目睹经历了金山淘金梦背后的华工惨剧,黄师傅开始思考,外国是否真的就那么好?而导演也借黄师傅之口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民族的自卑与自信,在这里不卑不亢,达到了一处平衡。
结尾处,原本抗拒洋人洋玩意的黄师傅,率先穿上了西装,坐在了原本扬言不准再带进宝芝林的照相机前,拍下了照片。
这个温馨祥和的结尾,是影片对黄师傅思考的一个总结,从等着别人都改变自己再跟,到自己率先接受学习西方文明。这里的黄师傅,不仅仅是为民除害的武夫,而是进入了晚清睁眼看世界的那一批觉醒者之列,他胜过严振东、沙河帮的,远远不止是武功。
丑陋卑劣的恶徒,冷漠麻木的路人,昏庸也有苦衷的官员,或怀鬼胎或存善意的洋人,辛酸的小人物,热心的莽夫,欣然西化的新青年,觉醒思考的社会志士,如此丰富的生活群像,配上富有岭南风情的环境布景,构成了一幅晚清中国的画卷!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始终觉得,伟大的武侠电影,就是应该有心系家国苍生的胸怀。李易的《黄飞鸿》拍出了我理想中武侠电影的境界。纵亦有许多精致名作,终究是修生养性,《黄飞鸿》展现的,乃平天下的抱负,黄师傅的作为,乃真正济世的大侠。”
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自然而然地争议也就出现了。
不过,都不可否认的是,《黄飞鸿》成功了。
虽然还没有公映,但是全国大规模点映,场次因为相对较少,所以几乎是场场爆满。
刘飞在影评当中写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飞鸿》其实也是主旋律武侠,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黄飞鸿也是唯一看着主角说着大道理,却没有违和感的电影。明明那么主旋律,,但是真的一点尴尬症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尽管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扎堆收割票房,可是实际上,大多时候,大多数人依然是不喜欢那种从主角嘴里一直说着大道理的电影。
总会让人有种说教的感觉,可是《黄飞鸿》却并没有给我这种感觉。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显得那么的特别?
电影伊始,黄飞鸿三个大字赫然打在海天朝阳的背景上,黄师傅带领民团在海滩操练。青空万里,旭日喷薄,红光洒洒,碧海滚滚。浓墨重彩的影像,与《男儿当自强》的每一句歌词交相辉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血气简直要涌出画面。
我可以说,我个人在看到电影的这一幕的时候,会萌生一种“当华国人真特么好的感觉”,其中奋发之气,阳刚之美,只有国人感受得来。这份自豪感,至今和未来很长时间都要秒杀无数造作的鸡血片和音乐幻灯片。
其实《黄飞鸿》本身也是新瓶装老酒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却难得的,玩的就是突破,可以说打破了传统武侠片快意恩仇和小家子气,从电影的一开始,和黑旗将领刘永福一副“壮志凌云,侠气冲天”的对联,和海边红日大写意的画面,直接把逼格提升一个档次,大气十足。
从开篇的画面,就已经奠定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气象堂堂的开篇,掀起一个激昂澎湃的时代大幕。真正进入故事以后,扣动内心的却是国人丑态的展示。《黄飞鸿》有三个反派,阿美利加国人贩子,沙河帮,落魄武师严振东。洋人贩子有权势,严振东有武力,而导致这两者和黄师傅形成对抗的,却是能被黄师傅一招解决的沙河帮。
这个彻底由乌合之众组成的下三流帮派,借着晚清乱世欺行霸市,烧毁宝芝林,被通缉后投靠外国人贩子,以为其搜捕绑架女性劳工为筹码,让人贩子陷害黄师傅,又找来严振东做打手,让其卷入了绑架偷渡的事件中,并最终身死。从头到尾,这帮人欺负、为害的都是国人。
沙河帮的设定,很老套,但是却又偏偏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沙河帮在电影里面,作为反派,可以说他们是真正的让所有观众都产生同仇敌忾的一个群体。
为什么?因为早个十几二十年,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见过或者承受过他们的欺辱。
那些给到沙河帮众人面孔的镜头,是电影里最可怕的画面。投靠洋人时的得意与猥琐,享用酒肉时的粗野与贪婪,持有火枪时集体的发蒙愚昧,以误射一个同伙为代价知道了如何使用,瞬间转变为狗仗人势状的嚣张与狂妄。通过这些流里流气的动作与狰狞的表情,完全可以感受那种精神上的恶劣与病态。不由得倒吸凉气,即使在今天,这也并不鲜见。
而让人愤慨,却又无奈的是,原本,黄师傅早可以将这个毒瘤解决。当黄师傅在客栈制服勒索保护费的沙河帮老大,如果能将其送往衙门,那么后来不会发生那么多惨案。但是黄师傅在抓住沙河帮老大之后,和啧啧称赞无影脚的吃瓜群众发生了如下对话:各位乡亲父老,这个人滥收保护费,我要带他回衙门,麻烦你们跟我去一趟做证人。
群众四散。客栈老板道:这位大哥功夫真不得了,这么高都敢往下跳。
黄师傅:老板,他强迫你买财神,你跟我去衙门做证人吧。
老板:做证人?我可不想像戏棚老板那样整天吃惊风散,你们在里面切磋武艺,打架我没看到,也不想知道。
这样的对话,这样的场面,这样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不是很熟悉。西方列强入侵,晚清治下的华国割土丧权,国人低人一等,牛鬼蛇神趁机大发国难财,然而这些百姓也并不是全然无辜,胆小,麻木,沉默同样作了恶,甚至是晚清衰落的一份子。
沙河帮报复烧毁宝芝林,唯一愿意作证的却是洋人神父。这很讽刺,但是却又让人不得不嘘唏,这大概也是现实。
先前黄飞鸿无奈放走沙河帮老大,路上遇到神父传教,反问耶稣是否会帮他作证,神父也哑口无言。但至少,他自己愿意。《黄飞鸿》里的外国人,有势利阴险的反派,也有秉承交流而来的先驱,并不全是坏人。这一点其实很难得的,因为我们不能否认,的确在那个时代,也曾经涌现过一些真正的秉承交流而来的先驱!我们不能以一盖全。
《黄飞鸿》无疑是在讲述一个英雄的故事,可是英雄的伟岸,在于群氓的存在。电影中最有力量的画面,或许是这些龙套群演负责的路人脸孔,相比那些侠客武者,官员权贵,这些吃瓜群众,也许才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祖先化身。这并非是在鄙视他们,因为时至今日,我们又何尝不是。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周先生当时说过的话,至今应验。”
电影的主线事件是猪仔偷渡案的破获,折射了那段铺在美利坚国铁路枕土下的华工血泪史。电影还设置了两个角色来表现。一个是逃出来的大叔,当他向黄师傅讲述着劳工被金山梦骗去签卖身契,饱受虐待,客死他乡,影片剪辑了一个开头海潮滚滚的空镜头,心潮澎湃的象征瞬间成了时代无情的浪花。而在街头宣扬金山梦蒙骗国人的假洋鬼子是国人,最后打死这位大叔的沙河帮,也是国人。
另一个则是黄师傅的徒弟牙擦苏。在电影里面,他一出场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滑稽的角色,可是看完却很难让人笑出来的角色。这个人是海外华工的后代,汉语结结巴巴,却比几位土生土长的师兄认得更多的汉字,他跟着黄师傅学中医,目睹被火枪打中的同胞重伤不治,愤而剪掉辫子,穿上西装,打算离开宝芝林,而在华工猪仔贩卖事件粉碎之后,又回到了宝芝林。这个小人物在中西文明间的挣扎,并不比他的师父少,而他的身份困惑,更令人辛酸。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配角、龙套所组成的众生相,勾勒出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史,赋予了《黄飞鸿》这部电影能够那么让人喜欢的气魄。
当一部功夫片的时代背景与配角路人,拥有如复杂的层次感。作为主角的武者们,也绝不仅仅只是二元正邪的江湖好汉,一顿拳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黄飞鸿》中的武者们,都站在东渐西风,蒸汽火药的迷雾中,困惑着自己的一身国术。
好汉严振东初来佛山捞世界,本来想通过自己的本事堂堂正正的打出点名堂,却发现当时的社会江湖义气已被耗尽,开始无奈接受命运的摆布。
空有一身本领,饭都吃不上,还被楼上的妓女嘲笑,为了生存和混出个样子,然后开始想着走一条好走的路。
直接挑战本地“高富帅”黄飞鸿,想想这一招也算是“21天学会生孩子的成功学”,直接省了好多弯路,然后投靠恶党”沙河帮“,为了一点自己的小名小利开始不择手段,最后被黄飞鸿分分钟教做人,最后武功品德双双败下阵来,人格尽辱,还落得个被新式洋枪打成筛子的结局。
其实一开始他也是个自尊心的武学宗师,只是生活,把自己变成了最不想成为的人。
“江湖险恶,不得不防”,其实又何尝不是说得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让我们在”老江湖“的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反派武师严振东,作为黄师傅在武功上的最大对手,却很难被视为是大魔王的角色。他初来乍到急切地想自己的本领打出名堂。他的武术,也是极富民间神话色彩的铁布衫硬气功,和阴毒狠辣的江湖招数。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中,严振东流离失所,一步步从落魄狼狈,走到了抛礼弃义,不辩忠奸的地步。
在黄师傅顾及他人的情况下小胜一次之后,严振东心魔已深,剧情上顺势被沙河帮找去做了名为师父实为打手的角色,为了快速获得声望和第一桶金,甘愿在一帮人渣混混面耍猴般表演功夫,带着莫名的仇恨,站在要去救人的黄师傅的面前。
记得电影里面在货仓里面的大战,严振东望着黄师傅的宗师身法,表情若有落寞,这个镜头特别的有味道。
或许他也曾希望像黄飞鸿那样正气凛然,铁肩担道,但是生活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所以他对黄飞鸿是羡慕嫉妒的,他羡慕黄飞鸿能正气凛然,嫉妒黄飞鸿有着得天独厚的身份,在真正的对决中,严振东被一代宗师打得丑态百出,身心崩坏,穷追而去,妄图做最后的挣扎,而最终迎接他的,是洋人的火枪乱射。
铁布衫被打成了筛子,鲜血涂满了黄师傅伸出的援手,临死前留下了一句:我们的功夫再棒,也敌不过洋枪。
或许就像伟大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伟大的功夫片,决不应该是一味制造华国功夫天下无敌的神话,以此猛打民族主义鸡血。严振东的这一句遗言,恰恰是功夫神话的破灭,是工业文明时代到来的警钟。
严师傅留在了那个终将覆灭的旧时代,而作为正面的一号武者,电影的核心主角,黄师傅则开启了自己的思考。这个黄飞鸿,在整部电影以中,都在不断地疑惑。一代宗师的傲气,晚清生人的闭塞,形成了复杂的纠葛。而电影中黄师傅的形象和使用的物件,有意无意将此具象化了出来。
序幕中黄师傅接受了刘永福写有不平等条约的纸扇,迎接十三姨的时候接触到了照相机,但是第一次拍照险些出事,给黄师傅不好的印象。
为中枪菜贩治伤时,取出了洋枪的子弹,在喝止林世荣发飙闹事的时候,电影有点突兀地给了黄师傅布鞋的特写,或许是要表明其传统保守的立场。
十三姨要给他量身做西装,黄师傅婉拒,表明待国人皆要易服之时自己再顺从大势。但随后,一身长衫的黄师傅戴上了西式的帽子,墨镜,雨伞,这是一个折中的造型。街头听到发广告的骗子说自己戴墨镜是怕被金山的金子闪到,又摘了下来。
沙河帮烧毁宝芝林,十三姨因为给留宝芝林拍照留影,将刘永福的扇子忘在了大火中,导致扇子被烧掉了一角,成了平等条约。黄师傅因此大怒,不准十三姨再带洋物进宝芝林,此时民族情绪的抵触达到了顶峰。然而在沙河帮作乱,洋人无差别射击扫中群众之后,揣摩着治伤取出的子弹,黄师傅愤然警醒,说出一定要变的宣言。
最后的营救中,黄师傅骑着自行车去救人,用自己的武功将洋枪子弹弹出,打死了人贩子。
结尾的大战之后,备受西方文明强势冲击,也目睹经历了金山淘金梦背后的华工惨剧,黄师傅开始思考,外国是否真的就那么好?而导演也借黄师傅之口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民族的自卑与自信,在这里不卑不亢,达到了一处平衡。
结尾处,原本抗拒洋人洋玩意的黄师傅,率先穿上了西装,坐在了原本扬言不准再带进宝芝林的照相机前,拍下了照片。
这个温馨祥和的结尾,是影片对黄师傅思考的一个总结,从等着别人都改变自己再跟,到自己率先接受学习西方文明。这里的黄师傅,不仅仅是为民除害的武夫,而是进入了晚清睁眼看世界的那一批觉醒者之列,他胜过严振东、沙河帮的,远远不止是武功。
丑陋卑劣的恶徒,冷漠麻木的路人,昏庸也有苦衷的官员,或怀鬼胎或存善意的洋人,辛酸的小人物,热心的莽夫,欣然西化的新青年,觉醒思考的社会志士,如此丰富的生活群像,配上富有岭南风情的环境布景,构成了一幅晚清中国的画卷!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始终觉得,伟大的武侠电影,就是应该有心系家国苍生的胸怀。李易的《黄飞鸿》拍出了我理想中武侠电影的境界。纵亦有许多精致名作,终究是修生养性,《黄飞鸿》展现的,乃平天下的抱负,黄师傅的作为,乃真正济世的大侠。”
本文网址:http://www.xsphw.com/xs/1/1987/21268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sphw.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