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章 品《维摩诘经》(37)

推荐阅读:燕归尔新书入骨宠婚误惹天价老公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我的模拟长生路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人族镇守使万相之王反派:开局喂萝莉女主吃进口糖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我是仙

    “一切法亦如也”,不动不摇,求的造的如如不动,它本来是不动而如如,好像来了而没有来,你活了二三十年,觉得只像是昨天的事,一切诸法皆如昨梦,皆了不可得。
  “众圣贤亦如也”,观世音菩萨、孔子、耶稣、释迦牟尼佛一切圣贤亦如也,好像来过了,在哪里呢?如去亦如来。
  “至于弥勒亦如也。”就是弥勒你也如也,你觉得存在吗?只像水上浮萍飘一下,在历史宇宙中一弹指就过去了。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如果弥勒你受记了,未来成佛,我告诉你,一切众生也应该受记,也都成佛!如果我是弥勒,就会反驳维摩居士说,“这当然如此!十方三世佛早就给众生授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嘛!”
  维摩居士继续说,“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夫如者,不二不异。”你看他专门在“如”上面做文章。什么叫如?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不异就是没有变,没有二样。如来的“如”字你懂了,几万年的宇宙就是一时,没有时间空间的差别。
  你今天证得菩提了,就同过去佛未来佛一样,等无差别,他悟的是这个,你悟的也是这个。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如果弥勒你大彻大悟了,一切众生也应该都大彻大悟,个个是佛。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不是你串成念珠的菩提子,菩提者觉悟也。我们本身就是大彻大悟,就是道,但是道的相分,不是见分,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都是道变出来的现象。
  能变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但谁也没有迷过,哪一个不悟啊!哼!可惜你弥勒不悟。
  这好像当年有和尚问我为什么不出家,我说我从来也没入过家,从哪里出啊?一出一入只是众生自己的分别而已。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如果弥勒你将来得了涅盘,一切众生同你一样,也可以得涅盘。
  “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盘相,不复更灭。”
  注意哦!真正佛法在哪里?
  涅盘是这个道的果,你现在正在涅盘中而不知啊!一念不生全体现,万念皆生也全体现,现有的现量境就是这一点境。
  一切众生从出生到现在,本来是不生不死的在寂灭中,哪里还要求一个涅盘灭度呢?学佛求道最后的果位是证得涅盘。
  涅盘很难翻译正确,所以不翻,普通解释成圆寂、灭度或寂灭都不全对,都只是片面的。譬如极乐世界,极乐、光明、清净也都是涅盘境界。
  涅盘是本来清净,本来至善至美不生不灭的,其中包括的意义太多了。
  如果翻成中文的圆寂、灭度或寂灭,结果我们就把人死掉,当作涅盘。
  死是生死,不算涅盘。人死了,自性没有死啊!《心经》上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涅盘。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维摩居士就骂弥勒,你在这里给天人说什么法啊!真正的佛法不可说不可说,个个都是佛,你不要在这里诱骗天人了,你劝他们发大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实在无心可发,一切众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体本来不生不灭,哪有退掉道心的人?
  但是我补充一点,他这是讲心性的体,至于我们这些众生,并没有证得心性之体的,就不要吹了。
  发心是佛教的名词,悟道了才真叫发心,是发明心地,不是叫你出两个钱,那个是发的出钱心。
  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讲到这里,我特别要插进来一个话题,你们平常学习或是听修证方面的课程,像是禅观、唯识,这些修证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难,为什么《维摩诘经》说得那么容易,大家也觉得一看就懂了?首先要注意这个问题,不然都搞错了。
  《维摩诘经》所讲的都是第一义,用现代话讲,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种,等于是禅宗所讲的顿悟成佛法门。
  在这部经里,佛的十大弟子,都已成就了阿罗汉果位的,他们还都受维摩居士的训斥,挨了骂,道理在哪里?是见地的问题。
  我们学佛有见惑和思惑的问题,思惑是思想的结使,是障碍迷惑我们的,有贪、嗔、痴、慢、疑。
  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是靠做功夫修持,渐修而断的。
  见惑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就是见解上、理上不透彻,不是修所能断的,是要靠慧来断。
  不是你功夫修得好,佛念了多少,打坐坐了一万劫,只有智慧、见地不到,是没有用的,所以见思二惑怎么才能断除,要搞清楚。
  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学佛也学得很诚恳,都很对,但是不能算他悟了,因为见惑没有断,智慧没有成就,就不可能证到菩提。
  思惑靠修所断的,虽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禅定。纵然修到四禅八定,境界之好,当然是很不简单了,但是并未究竟超越三界;再进一层来说,修到现生小乘阿罗汉入灭尽定,几乎是超出了三界,但还非究竟,最后还要回转过来,回身向大乘再学。
  所以大乘的经典,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等等,多半的记载是偏向于见地方面的事。
  见地要高是可以,但我们是根本还没有登地,一点修持成就也没有的凡夫,就是所谓博地的凡夫。
  地就好像是一层一层的楼,要想进入菩萨地,听了这个佛法很简单,好像都理解了,然而思惑的贪、嗔、痴、慢、疑结使根根,一点没动摇,那是一点用都没有,依旧在六道轮回打滚。
  甚至更惨的,有狂见而没有真修持,见所断的没有到,不要谈修所断。
  即使你三藏十二部都背得出,生死来的时候也抵不住!那种四大分离的痛苦,你没有修持是毫无办法的。我年轻的时候也自以为都懂了,慢慢晓得严重就不敢狂妄了。
  我用自己吃过苦头的经验教训你们,要求证到了,才是真懂,你思想理解到了没用的。
  《维摩诘经》是对已经有成就者在见地上的呵斥,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也不用讲这本经了。我们学佛的人,晓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难,不如走个快捷方式,好好念佛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免得自己在轮回中迷了路。到极乐世界并不是成佛了,是好好去留学,在那个环境有诸佛菩萨随时讲法,也不要交学费,也无需风吹雨打,多好多方便。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听了《维摩诘经》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学禅的人离不开《维摩诘经》,但是一两千年来,多少学禅的人,修持不到家的,最后还是要入轮回。我特别提出这一点,要注意!现在回到《维摩诘经》原文。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维摩居士告诉弥勒菩萨,你教化别人应该晓得教育路线,你要教他们舍离心理意识的分别心,之见,什么是?我们大家总认为自己是凡夫,那个菩提道是不可想象的,不知哪一天才能见到那个东西,好像穷人想得宝,一直苦到老,也没看见个宝。
  宝在哪儿啊?宝在你自己那里,并没有掉,个个都有宝的。
  《法华经》比喻为“贫子衣中之珠”,我们的自性菩提大道宝就在我们这件衣服里,不是身上穿的衣服,是妈妈给我们的这个皮囊里。
  妄念与菩提本来是一体之两面,所以维摩居士说要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当下即是菩提。
  烦恼即菩提,你一念放下烦恼,烦恼就变清凉了。
  知道自己在起心动念不对了,这一知就是菩提。我要打你了,手举起来了,心里想,不对,手就放下来了,这一知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在“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这里是关键之处,你打坐时闲着眼睛在那里,禅宗祖师骂你是在鬼窟里作活计!你感到黑洞洞的,没有念头,晃啊晃的,很清净,嗯,自己大概差不多了。
  我看是差不多该死了!那都是分别心意识境界,都在身体里找到。
  维摩居士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在身体上。
  那你说我都不管身体了,搞气脉守窍是外道,我不是外道,那你是哪一道?
  内道还是食道?他又说“不可以心得”,这一下完了,在哪里啊?
  维摩居士留了一手,说了一半,他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我给他补充另一半:菩提也不离身,也不离心,都不在也都在。
  他骂弥勒菩萨,我还要骂他呢!你为什么只讲一半?你骂弥勒菩萨骗人,你自己也骗人,不过手段高点罢了。
  下文来了,一大堆,这才告诉你菩提是无所不在的。“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这话没有错,我们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相。
  我们的心不跟着外面现象走,当下就清净,清净就寂灭,寂灭就是菩提。
  《楞严经》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个人肯狂心顿歇呢?你说,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
  这修佛的心还是狂心,狂得还更厉害,一切心都是狂心。
  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你说我打起坐来一片光,有时气在背上转,这都是你的意识在观察。
  放下就是,不观是菩提,菩提大道没有一切缘虑之心。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蕴的那个行。
  像你们打坐都在忆念,在想昨天那个境界怎么了?
  我现在是不是到了老师说的初禅边上了?
  都在忆念佛经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们清净不了?
  因为行蕴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
  所以叫你们要研究唯识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个动、势、时间,你想空它也空不了,这些属于行蕴。
  譬如你打坐时再清净,你的血脉还在流通,心脏并没有停下来,那是肉体上行蕴的作用。
  五蕴皆空谈何容易啊!所以说“不行”,行蕴清净了,才是菩提。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小乘法门告诉我们断惑证真,就是断见惑思惑,思想观念上有任何一点怀疑都要把它断了,贪嗔痴慢疑都要断。
  断惑证到真如,得道了。
  你看,《金刚经》的另一个名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能断,且断了。
  你说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断了。
  谈何容易啊!念念之间念念断,断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诸见”就是一切主观成见都没有了。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为什么讲离,离什么?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
  出离什么地方?
  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发起出离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
  譬如有人出家了,对灯红酒绿没有任何留恋了,但是还喜欢山水风景,虽然风景清净,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经被捆缚住了。
  爱清净同爱灯红酒绿一样是爱,一有爱念就被黏住了。
  你说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还有庙子的观念就应该丢掉了,哪里不是庙子啊?有些人抱怨没有地方打坐,我告诉你,厕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时间环境不好,只有一张办公桌,写东西在桌上,要打坐时把书搬开坐上去,吃饭也在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连办公桌都没有了,你站着总可以吧?
  非坐着才能证菩提吗?你不能发起出离心,对世间有分别,这样是离尘吗?那样是没有跳出,就不行。
  一念出离,哪个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障碍就是菩提,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挡开了,当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随时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进入清净,能一切处不入就证得菩提了,因为于一切处不贪。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顺道而行,自然而然进去了,一切处一切时皆是如来。刚才讲,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动,一切处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当下即是就是住,说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断,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来空你。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至”是到,“实际”是本体,佛学叫实际。
  哪里是本体?意念到了就是,本体还另外有个体吗?就在你这里,当下就是实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我们普通人都把佛法当出世法,与世间法是两样,其实是一样。
  不二就是一。你以为修道才会有道,不修就没道,那是二。
  道既然不生不灭,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与不修都是你意识思想上的差别。
  所以你能离开意识的法则,就是不二法门,处处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虚空一样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虚空,虚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一切法本来都是无为,本来无生无住也无灭,你不要去找一个“生住灭”的观念。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我现在讲话,你听了知道了,懂了,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
  所谓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众生的心行。
  我们心理的行为,是非善恶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知人,了解别人,算是有点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够自知才算真是个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难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别人却都清楚得很。
  最可怜的是人人苦不自知,总觉得自己了不起。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你真什么都不会的话,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会了。
  会是会拢,诸入是六入,诸入都不会拢,像是眼睛看外界,见而不见就是不会,耳朵听声音,听而不听是不会,那就是出离了。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气,那你是又会又合了。
  你看到人如梦如幻,不配合拢来,就是有出离感,解脱了。
  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
  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会,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
  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
  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
  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
  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
  同我一样,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
  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菩提是没有一个地方的,不像外道说道在肚脐,这个窍那个窍。
  菩提道无所不在,没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假名是菩提,中国话说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一切事物都像是电影,例如现在你们听我讲《维摩诘经》,我们自己就是演员,自己也在欣赏这部戏,再过二十分钟这台戏也散了。一切是如梦如幻,都在变化中,没有一个实在的。
  你懂了就悟道了。
  

本文网址:http://www.xsphw.com/xs/1/1844/19935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sphw.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