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章 品《维摩诘经》(4)
推荐阅读:燕归尔新书入骨宠婚误惹天价老公、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我的模拟长生路、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人族镇守使、万相之王、反派:开局喂萝莉女主吃进口糖、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我是仙、
释如说,为人师应具备的能力: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菩萨对一切的法门,都完全了解透彻,能领导众生渡过凶险的大海,好像领航员在导航一样。好为人师的人要注意了,你要能够“集众法宝”,学了无量法门,了解一切众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明白众生的心理,对众生的起心动念都知道;有了这样的菩萨境界,才能够“如海导师”。《维摩诘经》里每一句话,都像是条鞭子抽在我们身上!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这些菩萨近乎佛,等同于佛的无等,但到底还不是佛,没有过十地、没有超过等妙二觉而证佛果,所以是近无等等佛的大自在慧。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佛的自在慧具备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里不一一解释这些名词了,详细解释下来,佛法就全包括在其中了。(佛十力: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肄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所以近于佛的大菩萨才能任意出入天、人及三恶趣的五道中,为度一切众生。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我再三强调,《维摩诘经》同《法华经》《药师经》《地藏经》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维摩诘经》高如阳春白雪,《地藏经》有人不愿意看,认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一般人勉强信了,但求证很难,除非到了三禅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那才差不多会真相信。
《维摩诘经》里说,唯有真正大菩萨才是大医王,善于治疗众生一切的痛,生什么病给什么药,物质的精神的药都有,让众生照方子吃药,得到解脱。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这里都是打雷的声音,有如雷震,但众生听不见。学佛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样开始修福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怎么会无量佛土皆严净呢?心净国土净,要念念清净。一呼一吸是一念,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念念清净才能够证到无量佛土皆严净。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见到听到这样菩萨的众生,没有不得到益处的。一切所作所为没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修到这个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圆满具备充足。经文到此都是赞叹菩萨们的功德。下面是在场每一位的名号,如果要一一详细介绍每位的功德和事迹,是一两个月也说不完的,那本经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就老登不了场,所以我只能念一次菩萨们的名号。这里要提一下佛学中的佛土宇宙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一佛国土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一万亿个四天下。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天下,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数字之大和天文学不谋而合,天文学认为整个宇宙之中有不可知、不可数的太阳系统,佛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经提出来如此的宇宙观了。
《金刚经》,其实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修了半天以为往生了,其实还落到欲界天,也可能人身再来。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都是讲修道的。
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许再食龙,甚至在庙子里,到了中午会将供佛的食物挑些出来,盛入盘子念个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楼罗。这些你当作是神话故事也可以,但有一点是确实的,我们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为了生存,都会伤害别的生命。从这个观点来看,都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紧那罗是非人,有时有时不。中国云贵黔山区传说的山魈,就是这一类,留在地上的脚印足跟朝前,足趾向后,看起来好像是倒退着走路的,他们偶尔会与人类接触,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都能歌善舞。摩睺罗伽则是大蟒神。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这是参加法会佛在人世的弟子们,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和尚是大师,人天之师之一,是种尊称,一个庙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称是和尚,有如西藏人称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后来尊称出家的女尼为阿姑,因此连起来就称尼姑。原来是尊称,到现在称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贬意。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学佛的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接到上文介绍了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诸佛、菩萨、天人、众人,这时,有无量、数不清的大众非常恭敬地围绕着佛,听他说法。经文描述的手法极高明,形容佛站在无量大众之中,像是最高的须弥大山耸立于大海之中,这是个何其庄严壮观的场面呀!想象一下一个道德学问受万人景仰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众人拥戴,并不是神话的场面。所谓的名人可能也做得到,但是包围名人的大众是受狂热欲望所驱使的。
“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被大众供奉到为他而设的宝座,安详地坐下。这座位是用一切宝物来做成的,只有足以为人天师表的大师才够资格坐,所以叫师子座。这里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庄严光芒像棵大树般,遮蔽了一切到来的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毗耶离城是当时中印度的名都。称长者是年高德劭,学问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长者子就是当地有高度文化教养家族的子弟,为首的长者子名叫宝积。宝积这名字在佛经印度文化中好几次出现,尤其是在《大宝积经》中是以他为主体,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问题来请佛开示。印度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是个分封诸侯的地方,有两三百个国家。毗耶离城是当时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是用道德自治,维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这次他并没有到会,由宝积带领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来到法会,每人拿着一个镶满七种珠宝的宝盖,是像雨伞一样的东西,晴天可遮阳,雨天可挡雨。中国秦汉之后的帝王出巡时,后面有执宝盖的,就是外头传来的。他们前来参拜佛,依印度礼俗向佛叩拜。头面礼足,就像我们今日拜佛,双手向上摊开接住佛的双足,头向下叩佛的脚面,这是最高的礼貌。礼拜之后,每人都将自己的宝盖献给佛,右绕而转。释如说,下面讲讲“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要注意这一次法会讲学的开始,不是以出,而是以在,就是这五百个长者子。佛运用神通把五百个宝盖合拢为一个盖子,这盖子就升空了,盖住了整个虚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一佛国土,是佛的威力所及。这个世界空间有多广大,时间有多长,都没有妨碍,都盖住了。看起来像是神话,如果我们站在地平面上仰头看,整个天体就是个宝盖。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头上的天顶都不一样,和个人立场不同的天顶变成一个宇宙的观念,本来如此,不是神话,就是说明宇宙就是个圆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根据佛经,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世界的边缘有七金山,藏有无尽的宝藏,镇住世界的边缘,使之不裂开。这段是描写在此宝盖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时又呈现了这个世界以外的一切诸佛,都同时在讲经。佛教并没有一尊的观念,宇宙没有个绝对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张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只不过迷失了本性,这与其他宗教是不同的。
“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会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当时在场的大众看见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叹未会有”这四个字用得太好了,我们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当初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众赞叹不已,就合掌敬礼。合掌是表示恭敬,将自己的散心收拢起来,同唐人的拱手一样。大众将眼睛瞪起来看着佛,眼光没有一刻离开,都对着佛。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是印度礼貌,见到长辈用唱诵表示尊敬,歌词就是偈颂。宝积唱的这一篇偶颂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写成为人天师表的学问道德境界,同诗一样,但是没有办法把有押韵的原文翻成中国的诗歌体,而不失其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上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外文诗歌很难翻成中文,就连中文的古诗一翻成白话就走样了。偈颂成为中国一种特殊的佛经文学体,同诗词一样的长短句,可是没有办法配合音韵。
“目净修广如青莲”,形容佛的面相,双眼大而长,黑白分明。好像古书所说,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会“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蓝眼,而是讲眼睛有神,眼白清澈无瑕。
“心净已度诸禅定”,佛的境界是内心达到了绝对的干净,超过了禅定的境界,无所谓定与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禅定的功夫达到净的境界。注意,打坐禅定和后世禅宗不同,不要混为一谈。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菩萨对一切的法门,都完全了解透彻,能领导众生渡过凶险的大海,好像领航员在导航一样。好为人师的人要注意了,你要能够“集众法宝”,学了无量法门,了解一切众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明白众生的心理,对众生的起心动念都知道;有了这样的菩萨境界,才能够“如海导师”。《维摩诘经》里每一句话,都像是条鞭子抽在我们身上!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这些菩萨近乎佛,等同于佛的无等,但到底还不是佛,没有过十地、没有超过等妙二觉而证佛果,所以是近无等等佛的大自在慧。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佛的自在慧具备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里不一一解释这些名词了,详细解释下来,佛法就全包括在其中了。(佛十力: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肄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所以近于佛的大菩萨才能任意出入天、人及三恶趣的五道中,为度一切众生。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我再三强调,《维摩诘经》同《法华经》《药师经》《地藏经》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维摩诘经》高如阳春白雪,《地藏经》有人不愿意看,认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一般人勉强信了,但求证很难,除非到了三禅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那才差不多会真相信。
《维摩诘经》里说,唯有真正大菩萨才是大医王,善于治疗众生一切的痛,生什么病给什么药,物质的精神的药都有,让众生照方子吃药,得到解脱。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这里都是打雷的声音,有如雷震,但众生听不见。学佛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样开始修福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怎么会无量佛土皆严净呢?心净国土净,要念念清净。一呼一吸是一念,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念念清净才能够证到无量佛土皆严净。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见到听到这样菩萨的众生,没有不得到益处的。一切所作所为没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修到这个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圆满具备充足。经文到此都是赞叹菩萨们的功德。下面是在场每一位的名号,如果要一一详细介绍每位的功德和事迹,是一两个月也说不完的,那本经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就老登不了场,所以我只能念一次菩萨们的名号。这里要提一下佛学中的佛土宇宙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一佛国土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一万亿个四天下。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天下,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数字之大和天文学不谋而合,天文学认为整个宇宙之中有不可知、不可数的太阳系统,佛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经提出来如此的宇宙观了。
《金刚经》,其实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修了半天以为往生了,其实还落到欲界天,也可能人身再来。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都是讲修道的。
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许再食龙,甚至在庙子里,到了中午会将供佛的食物挑些出来,盛入盘子念个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楼罗。这些你当作是神话故事也可以,但有一点是确实的,我们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为了生存,都会伤害别的生命。从这个观点来看,都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紧那罗是非人,有时有时不。中国云贵黔山区传说的山魈,就是这一类,留在地上的脚印足跟朝前,足趾向后,看起来好像是倒退着走路的,他们偶尔会与人类接触,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都能歌善舞。摩睺罗伽则是大蟒神。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这是参加法会佛在人世的弟子们,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和尚是大师,人天之师之一,是种尊称,一个庙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称是和尚,有如西藏人称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后来尊称出家的女尼为阿姑,因此连起来就称尼姑。原来是尊称,到现在称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贬意。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学佛的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接到上文介绍了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诸佛、菩萨、天人、众人,这时,有无量、数不清的大众非常恭敬地围绕着佛,听他说法。经文描述的手法极高明,形容佛站在无量大众之中,像是最高的须弥大山耸立于大海之中,这是个何其庄严壮观的场面呀!想象一下一个道德学问受万人景仰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众人拥戴,并不是神话的场面。所谓的名人可能也做得到,但是包围名人的大众是受狂热欲望所驱使的。
“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被大众供奉到为他而设的宝座,安详地坐下。这座位是用一切宝物来做成的,只有足以为人天师表的大师才够资格坐,所以叫师子座。这里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庄严光芒像棵大树般,遮蔽了一切到来的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毗耶离城是当时中印度的名都。称长者是年高德劭,学问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长者子就是当地有高度文化教养家族的子弟,为首的长者子名叫宝积。宝积这名字在佛经印度文化中好几次出现,尤其是在《大宝积经》中是以他为主体,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问题来请佛开示。印度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是个分封诸侯的地方,有两三百个国家。毗耶离城是当时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是用道德自治,维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这次他并没有到会,由宝积带领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来到法会,每人拿着一个镶满七种珠宝的宝盖,是像雨伞一样的东西,晴天可遮阳,雨天可挡雨。中国秦汉之后的帝王出巡时,后面有执宝盖的,就是外头传来的。他们前来参拜佛,依印度礼俗向佛叩拜。头面礼足,就像我们今日拜佛,双手向上摊开接住佛的双足,头向下叩佛的脚面,这是最高的礼貌。礼拜之后,每人都将自己的宝盖献给佛,右绕而转。释如说,下面讲讲“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要注意这一次法会讲学的开始,不是以出,而是以在,就是这五百个长者子。佛运用神通把五百个宝盖合拢为一个盖子,这盖子就升空了,盖住了整个虚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一佛国土,是佛的威力所及。这个世界空间有多广大,时间有多长,都没有妨碍,都盖住了。看起来像是神话,如果我们站在地平面上仰头看,整个天体就是个宝盖。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头上的天顶都不一样,和个人立场不同的天顶变成一个宇宙的观念,本来如此,不是神话,就是说明宇宙就是个圆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根据佛经,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世界的边缘有七金山,藏有无尽的宝藏,镇住世界的边缘,使之不裂开。这段是描写在此宝盖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时又呈现了这个世界以外的一切诸佛,都同时在讲经。佛教并没有一尊的观念,宇宙没有个绝对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张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只不过迷失了本性,这与其他宗教是不同的。
“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会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当时在场的大众看见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叹未会有”这四个字用得太好了,我们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当初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众赞叹不已,就合掌敬礼。合掌是表示恭敬,将自己的散心收拢起来,同唐人的拱手一样。大众将眼睛瞪起来看着佛,眼光没有一刻离开,都对着佛。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是印度礼貌,见到长辈用唱诵表示尊敬,歌词就是偈颂。宝积唱的这一篇偶颂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写成为人天师表的学问道德境界,同诗一样,但是没有办法把有押韵的原文翻成中国的诗歌体,而不失其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上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外文诗歌很难翻成中文,就连中文的古诗一翻成白话就走样了。偈颂成为中国一种特殊的佛经文学体,同诗词一样的长短句,可是没有办法配合音韵。
“目净修广如青莲”,形容佛的面相,双眼大而长,黑白分明。好像古书所说,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会“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蓝眼,而是讲眼睛有神,眼白清澈无瑕。
“心净已度诸禅定”,佛的境界是内心达到了绝对的干净,超过了禅定的境界,无所谓定与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禅定的功夫达到净的境界。注意,打坐禅定和后世禅宗不同,不要混为一谈。
本文网址:http://www.xsphw.com/xs/1/1844/19935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sphw.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