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七章 消夏

推荐阅读:燕归尔新书入骨宠婚误惹天价老公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我的模拟长生路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人族镇守使万相之王反派:开局喂萝莉女主吃进口糖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我是仙

    一觉醒来,天花板已经被外面耀眼的光照亮。
  屋里电风扇吹出的小风掀动窗帘,其后模糊的窗框随光流移动,如同缓缓行进的列车,把宁卫民带向远方。
  他此时睁开眼睛,只觉百无聊赖,忍不住继续躺在床上发呆。
  那挂在墙上,天天都要被撕掉一张的年历显示,今天已经是他归国后的第四天了——1986年的7月29日。
  可他还是依然什么正事都不想干。
  甚至为了不被打扰,就连留在国内的bp机也一直没开机。
  所以直到他迷迷糊糊中又眯了半小时的回笼觉,再睁眼发现已经十点钟了,这才算真正起来洗漱。
  有句老话叫“人离乡贱”,这话说的一点没错。
  人一旦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地方,乍到一个远方的新地方,话也听不懂,什么也不知道。
  难免就显得傻里傻气,就跟缺个心眼似的。
  像宁卫民在日本的时候,他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种滋味。
  哪怕他手里有钱,哪怕他混得不错,可因为语言、文化、风俗都是一知半解,身在东京的他时时刻刻唯恐闹出笑话。
  即便如今越来越适应,财富也越滚越多,可毕竟还是生活在国外,漂泊在异乡。
  那么人就总是拘束着,难以放松,心里也总绷着一根弦,让他永远警醒。
  可归国之后,就完全不同了。
  他心里这根弦一下就松了,没了,肩膀上的压力好像也凭空消失了。
  这才算真正感受到阔别已久的轻松和只有,才能真正放飞自我。
  于是,宁卫民也就从“人离乡贱”这个道理引申出下半句来——人归乡懒。
  回来之后,他还就是想跟废柴一样过几天懒懒散散,随心所欲,不用费心劳力的日子。
  就喜欢整天像个无业青年一样的四处瞎溜达,吃饱了混天黑。
  也许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这么无欲无求的苟活,会被视为没出息,没有志气的,是万万要不得的。
  可相反,对他这样一个刚从国外归来的成功人士而言,反过来就是一种休养生息的刚需了。
  这大概就是人越缺什么,就越想要什么的道理。
  当然,尽管从物质条件的角度出发,京城目前是无论怎么样也赶不上东京的。
  尤其扇儿胡同的大杂院,就连宁卫民在日本用“阿巴托”改造的职工宿舍也比不上。
  再加上此时的京城还没出伏天呢,没有空调的情况下,热得能让人恨不得自己扒下自己的一层皮来。
  可就是这样的穷杂之地,这样的许多人家挤在一个大杂院里的炎炎夏日。
  却有着只有京城的胡同里土生土长的人才能领略到的质朴幸福,有着需要平和心态才能感受到的生活乐趣
  没错,天气是热得让人不堪忍受。
  可是京城人独有的消夏方式,却让这样酷暑之日多了许多美妙的滋味。
  首先,这暑热的时节,也是京城人口福最大的时节。
  不但有红李、玉李、虎拉车、水蜜桃、大沙果子、牛乳葡萄这些果子可以吃。
  果子以外还有瓜呢。
  此时的京郊,光西瓜就有许多种类。
  什么“画眉子”、“黑鬼子”、“大三白”、“绿三白”、“花皮瓜”、“锦皮瓜”、“枕头瓜”、“黑蹦筋儿”、“六道筋儿”等等。
  有的白,有的绿,有的黑,有的黄,白瓤白子,黄瓤黑子,红瓤黑子,金黄红子,或是浑然一体,或是皮道分明。
  同样的,香瓜的种类也不亚于西瓜,而且名字更形象更为有趣。
  像因形状而得名的“白羊犄角蜜”,“青犄角”。
  因颜色而得名的“旱三白”、“大水白”、“白葫芦酥”、“灯笼红”、“旱金坠儿”。
  还有因嘴劲儿大难为了年长者,而赢得“老头儿乐”别称的“哈蟆酥”。
  以及因口感发面,往往被人从相反处理解,误以为是“老头儿乐”的“面猴儿”。
  此外,还有酥瓜和老洋瓜呢。
  这两种瓜虽然皆无甜味,只能取其解渴。
  但如镇凉食之,也另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滋味,让人不虚瓜季。
  说真的,在宁卫民的个人感受里,夏季的京城满可以比得上花果山了。
  真要靠这一方水土来养活只吃鲜果而不碰火食的神仙,想来也并非难事。
  而这样的福气,更是足够让日本人羡慕死的,因为就连京城的普通百姓都可以实现水果自由。
  除此之外,高粱河,什刹海,筒子河里,还有野生的鱼虾、螃蟹、荷花、荷叶、菱角、鲜藕与鸡头米。
  只要会水的,善钓的,无论大人孩子尽可自取。
  完全的纯天然,绿色无污染。
  不夸张的说,京城的暑热至少能被这些时令鲜货降温了三分之一。
  当然,夏天的饭食也许会因天热而简单一些,可是这些鲜货已经基本上可以弥补人们在肉食上的损失。
  2号院里就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天儿热得我什么也不想吃,今儿晌午甭做了,就洗点瓜果,来头新蒜,再来碗过水的炸酱面得了。”
  罗家和边家的大孙子都已经上幼儿园了,连这两个毛孩子也发表过类似于孙大圣的豪言壮语。
  “要一天吃三百个桃子,不吃饭,我也干!”
  “对,要是那种又大又红的水蜜桃,不吃饭就不吃饭!”
  所以这并不让人觉得怎么委屈。
  或许是显得有些口舌清淡,可不是还有“煮花生”和“煮毛豆”来调剂味觉嘛。
  尤其像宁卫民这样兜里趁钱的主儿,大可以再去副食店里溜达一圈。
  切点蒜肠、粉肠,弄点拆骨肉、松花蛋和花生米来,也就满可以把馋虫安抚住了。
  假如再赶上有京郊卖驴肉的小贩进城,串游进了胡同再一叫卖,还能有额外的口福呢。
  反正宁卫民是不惜钱的,必得买上几斤,切得薄薄的卷进烙饼,再配着小葱蘸酱来个大快朵颐。
  最后再退一万步讲,不还有康术德开得大酒缸托底呢嘛。
  不同于冬日,康术德和张大勺的买卖,到了夏季也有夏季独有的时令吃食。
  酒添了冰镇的竹叶青和茵陈酒。
  小菜添了用花椒大料煮的豌豆和芸豆,还有油炸小河虾、香椿拌豆腐。
  有了这些,再要上一碗刀削面或是烂肉面,就是丰盛解馋的一餐。
  最绝的是“张大勺”还给大酒缸增添了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冰婉儿。
  这是效仿当年京城八大堂之一,什刹海边上“会贤堂”的做法。
  用一大碗水晶冰,上面覆着张碧绿荷叶,叶上托着香瓜、鲜菱角、鲜核桃、鲜杏仁,鲜藕,去了芯儿的莲子、再与鲜榛子和蜜饯搭配,最后洒上点蜂蜜水,桂花酱。
  就这道酒菜儿,不但透着香,鲜,清,冷的丝丝凉意,光凭这些新鲜食材琳琅满目的色彩,就够让人去掉暑气,食指大动的了。
  关键它还有个好听又吉利的名目,叫“聚宝盆”。
  那没的说啊,这宁卫民吃美了的同时还开了眼,这就又学到了一手。
  打算今后就把这冰婉儿也列在坛宫饭庄的夏季菜单上宰客去了。
  最起码他能肯定,小鬼子绝对吃这一套。
  另外,也得说说住。
  这年头的京城啊,其实落后也有落后的好处,起码大环境上,没有温室效果。
  这就导致哪怕是天上下火,地上蒸笼,躲没处躲,藏没处藏的三伏天,这一早一晚,京城也是相当的凉爽。
  哪怕大杂院的房子简陋,没有空调,但大部分的时间,人们是能够睡个安生的觉。
  所以哪怕是贫穷之人,也不算太过难熬,照样还能感到夏天的可爱。
  比方说,如果起得早,每天早晨一推开屋门。
  院儿里的人出来洗漱,便可以看见边大爷栽种在院里的那些牵牛花。
  蓝的,白的,红的,带着露水,向上仰着有蕊的喇叭口儿,甚至有时候这些花上也许落着个红的蜻蜓,看着是多么喜人啊?
  即便是宁卫民没有早起的习惯,他也可以在太阳老高,屋里热的待不下去的时候,躲到天坛公园凉快去。
  那里最多的就是千年古树,苍松翠柏,是夏日里京城里所能找到的最佳避暑胜地。
  那里的殿宇很高很深,老有溜溜的小风。
  尤其宁卫民还亲手给自己积了福。
  由他一手促成的暑期书市,斋宫门口的旧货小市,还有西天门外的动物园,东天门内新增设的茶棚,都是满好的消遣。
  逛逛书市买几本书,动物园去喂喂鹿,饿了就去斋宫门口的小吃摊垫补一口。
  累了再去茶棚泡一壶茶,坐在树荫下吃着酸梅糕,要盘瓜子花生,听几回书。
  他完全不用暴露身份就可以过得挺滋润。
  等到太阳偏西了,他再慢慢的走回来,顺便再回来的路上买点晚上填肚子的吃食。
  院里的俩孩子总是在门口大槐树下,一面拣槐花,一面等候院儿里大人回来。
  宁卫民挺爱逗俩孩子玩儿,喜欢他们的乖巧机灵。
  所以几乎每天都得带回来几块糖,一两块豌豆黄,或是牛肉干分给他们。
  有时候碰巧了,兴许这工夫,胡同里还会来个卖蝈蝈的,或是卖小金鱼儿的。
  那要是赶上了,宁卫民也一准会把小贩给叫过来。
  给这俩光看着眼馋又不敢跟家里大人要钱的孩子,买上俩蝈蝈,或是搭配金丝草的几条小鱼儿。
  既然叔叔嘛,就给有个当叔叔的样儿。
  总不好让邻居家两个孩子一口一个“叔”的,天天白叫他吧?
  等到这个时候再进了门,西墙下已有了荫凉,宁卫民就会便搬个小凳坐在枣树下,吸着不定从哪家邻居家蹭的绿豆汤或是酸梅汤,听傍晚的评书广播。
  实话实说,由于康术德有了买卖之后不怎么在家吃了,所以宁卫民的晚饭自由度也高了。
  不去大酒缸跟师父凑热闹,他就留在院儿里,跟邻居们拼桌。
  邻居家的酒菜也许只是香椿拌豆腐,或小葱儿腌黄瓜,远没有宁卫民带回来的荤菜好。
  可是宁卫民永远不挑剔,永远不见外。
  他图得是个热闹,是情分,是邻里间亲如家人的温暖。
  饭后,往往天还没有黑,于是最让人喜闻乐见,身心放松的夏日纳凉环节就开始了。
  京城纳凉的习惯由来已久,不过小孩和大人可有点区别,不大一样。
  孩子,特别是男孩,饭后或睡前,都必有个让家里大人给“冲光脊梁”的内容。
  这种冲凉不同于洗澡,不需要用“二他妈妈”的大木盆把人扔进去搓洗。
  也不需要有什么洗澡间,甚至连裤衩也不用脱。
  只需要让冲凉的孩子脱光了膀子,直接站当院儿里,用水舀子或脸盆接了水,这么一冲,就凉快了!
  讲究的还需要打打肥皂,顺带洗一洗,不讲究的,只随便冲一冲,身上能去了汗,不起痱子就好。
  而这些水顺带着也把院里的地给冲干净,去了热气了,绝对的一举两得。
  至于院里的各家大人们,不用照管孩子的,往往会从家里搬出板凳、凉席或竹躺椅,坐在当院的葡萄藤架或者是丝瓜藤架底下。
  大家一边喝着茉莉花茶,一边吃着各家拿出来的瓜果、崩豆,一边听着各家各户摇着蒲扇的老人讲古。
  一直能坐到晚上十点过,吹着院里的凉风,闻着院里晚香玉的花香,再听着院里的油葫芦其声悠悠,那是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这还不算,除此之外,出了院门的胡同里则是更宽广的交流平台,范围更大的交际场所。
  假如不愿在院里待着,大可以拎着板凳或马扎,聚集到街头的空旷之出,天南海北的和整条胡同其他院儿的邻居们聊大天儿,或者借着路灯昏暗的光亮,下棋、打牌。
  最淘气的男孩子们其实就爱这个时候凑在大人堆儿里,听各种社会传闻,跟着学好,也跟着学坏。
  想想看,像这样接地气,有充足生活乐趣日子,宁卫民怎么舍得?
  说心里话,有时候他还真挺羡慕这些普通人的。
  如果可以,他真巴不得能像他们这么一直悠闲下去。
  

本文网址:http://www.xsphw.com/xs/1/1344/15773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sphw.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