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一百十四章 文官政治
推荐阅读:什么?奥特曼是终身制的?、鹰视狼顾、炉炼苍生薪,证我大道果!、星空职业者、太荒吞天诀、史上最强炼气期、万相之王、重回1982小渔村、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我的模拟长生路、
见到房俊推迟,刘洎不以为然,笑道:“房二郎诗词双绝、才华天授,正该是你这等誉满天下的才子择选年号荐于殿下,才能彰显天下归心、文学教化,房二郎岂能推迟?况且你身为礼部尚书,乃天下文坛之宗师,自是理所应当。”
礼部乃是名义上的六部之首,或许实权较之吏部略低,但能够担任礼部尚书者皆乃当朝大儒、文学宗师,他房俊也不过写了几首诗词传唱天下,便能窃据此位?
刘洎心底是不服的。
择选年号这种事可不仅仅是弄两个吉利文字凑一起就行了,其中说道极多,略有疏忽便有失偏颇。
房俊倒是不知刘洎这股莫名其妙的酸意来自何处,不过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自是不好再推脱,遂颔首答允下来:“如此,在下便当仁不让了。”
一个年号而已,大不了回去请教一下孔颖达,实在不行就从宋明两朝皇帝的年号当中抄袭一个,譬如“洪武”“景祐”之类……
刘洎则打定主意,等到房俊择选好了年号,自己一定要挑挑刺,给这厮添添堵。
古往今来文明如海,好事坏事事事更迭、好人坏人层出不穷,想要从某一个字上牵强附会冠以恶名,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当然这种事不可能打击房俊的地位与威信,只不过是恶心人罢了……
正这时,内侍入内通禀,说是崔敦礼于宫门外觐见,有重要军情禀报。
李承乾赶紧召见。
未几,一身官袍的崔敦礼快步进入殿内,一揖及地:“下官见过太子殿下,见过岑少傅、越国公、刘侍中。”
李承乾见其衣袍下摆已经被雨水打湿,忙道:“不必多礼,来人,将孤未曾穿过的衣裳取来一件给崔侍郎换上。”
太子赐裳,也算是荣宠备至了,足以见得李承乾对崔敦礼之推心置腹。
崔敦礼感激不已,连忙谢过,先随着内侍去更换衣物。
刘洎坐在那里耷拉着眼皮慢悠悠的喝茶水,心里一阵腻歪。刚才崔敦礼的称呼顺序有问题,若按爵位称呼,则应该越国公房俊在前、其次岑文本这个江陵县子,再次是自己;若按官职称呼,则岑文本第一,自己第二,房俊最末……结果崔敦礼将岑文本放在第一,这是尊敬,他毕竟是房俊的党羽爪牙,这没问题,但将自己放在最后,则必然是对自己的轻视。
堂堂国之侍中,已经是帝国最高领导人之一,却被区区一个兵部侍郎轻视,可见房俊这一派对自己成见之深。
乱世之时,武将视文官如猪狗,动辄宰杀恣意践踏,如今固然不是乱世,但朝局动荡、社稷不靖,武将的地位瞬间拔高,趾高气扬肆意妄为,着实可恶。
待到崔敦礼换了衣裳出来,李承乾令其入座,这才禀告道:“刚刚收到安西军八百里加急战报,裴行俭已经择选一万精锐自轮台城出发,现在抵达河西,驻军整备,一面视关中态势之发展决定是否入关支援,一面震慑吐蕃。赞婆则率领其麾下骑兵自大斗拔谷向南返回吐谷浑故地,好像逻些城那边对噶尔家族又有一些新的打压动作,禄东赞已经离开逻些,双方极有可能爆发战争。”
李靖精神一振,感概道:“既有援军,又无外患,此殿下之天命所归也!”
崔敦礼颔首道:“正是如此,自从晋王起兵谋逆,兵部便严密监视吐蕃之动向,从目前传来的消息判断,松赞干布是想要趁着关中大乱直接出兵占据河西诸郡的,一则可以截断大唐与西域之间的通道,使其向西域用兵之时可以面对一支孤立无援的安西军,胜算大增,再则也可顺势将吐谷浑故地掌控手中,使得噶尔家族根基尽失,不得不重新依附于逻些……不过随着安西军进驻河西,吐蕃直至眼下依旧按兵不动,大抵已经放弃这些奢望。”
兵部如今势力庞大,经费充足,自房俊上任之后于周边各国安插、收买大量细作,不仅绘制各国山川水文详细舆图,更随时掌握各国政治、军事动态,尤其是对于今后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头第一号强敌吐蕃,更是下了很大力气。
只不过这些情报都被崔敦礼牢牢掌握,即便是身为兵部尚书的张行成也全然不知。
李承乾神色不变,心底却狠狠松了口气,赞道:“兵部职权危重,攸关江山社稷,幸得爱卿这般良才主持部务,才能让帝国上下高枕无忧,爱卿劳苦功高。”
崔敦礼大喜,再度起身,满脸感激之色:“卑职份内之事,岂敢当殿下谬赞?越国公时常教导吾等,值此国事危难之际,唯有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方不负殿下之信重!”
他知道,太子既然说出这番话,就意味着肯定了他在兵部的成绩,将来论功欣赏,再升一步已成定局。
而距离最近的一次论功行赏,自然是太子登基之日,到时候大赏功臣、犒赏三军,自己梦寐以求的兵部尚书之位大抵是要梦想成真了。
从兵部侍郎胜任兵部尚书,并不仅仅在于品阶、职权的提升,更是地位的飞跃,那是从佐官至朝廷重臣的跨越……
李承乾欣然道:“陟罚臧否、内外一同,孤不敢自诩贤明,但绝不会慢待有功之臣,还望爱卿再接再励,辅佐孤扫平叛逆,威服四海,必不吝重赏!”
岑文本与刘洎对视一眼,默然无声。
自太极宫出来,岑文本登上马车,让车夫停了一会儿,见到刘洎从宫门出来,这才让仆人前去邀其至府上商谈,而后两辆马车一前一后穿过长街,自延喜门而出,前往岑文本府邸。
雨水淅沥,长街上的青石板残破凹凸,坑坑洼洼,似在无声的记录着那一场残酷且血腥的杀戮……
回到府邸,岑文本简单的洗了把脸,命人将刘洎叫到书房,待仆人奉上香茶,便被他挥手斥退,书房内只有岑、刘两人,于窗前的茶桌前对坐。
敞开的窗户透入清亮的空气,雨水潺潺,窗外庭院里的花树簇然一新、郁郁葱葱,茶桌靠着窗台的位置摆放着一盆菊花,少见的橙色花朵开得正艳,绚烂璀璨有如一方晚霞,美轮美奂。
刘洎执壶斟茶,将茶杯推到岑文本面前,忍不住道:“今日所见,房俊对太子之影响简直骇人听闻,他日太子登基,房俊还不得权倾朝野?吾等当有所对策,以免受制于人。”
一部之侍郎架空尚书,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破坏规则之事,这种事可以发生,甚至可以默许,但太子堂而皇之的公然褒扬崔敦礼,可见对于房俊之宠信,爱屋及乌之下,已经不顾官场规则。
待到他日太子登基,朝野上下还有谁能制衡房俊?
岑文本拈起茶杯呷了一口,啧啧嘴,品味一下回甘,而后叹了口气,道:“萧时文糊涂,怎么你也糊涂了?”
刘洎不明所以,忙道:“还请先生赐教。”
岑文本揉了揉眉心,这几年缠绵病榻,今年好不容易缓过来一些,又碰上陛下驾崩,连续多日的丧仪几乎将他折腾去半条命,很是神疲力乏。
缓了一下,才说道:“主上仁厚懦弱,天下承平、府库丰盈,武将之地位必然下降,正是实行文官政治的绝佳时机,我老了,只想着归隐林泉含饴弄孙,而你们却适逢其会,自当辅佐殿下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将文官之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之高度,何以言语之中对殿下颇多不满,难道也要效仿萧瑀那样起兵谋逆吗?”
自汉末以来,天下纷乱、战火频仍,从未有百年之和平,故而国人尚武,讲究一个“出将入相”,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大多数上马可挥刀杀敌、下马可提笔安民。
文武并行,难分轩轾。
但文与武泾渭分明,又怎么可能混为一谈呢?
武将当国之时,国家尚武,动辄征讨不臣、开疆拓土,什么国法律令都抵不过一道军令,整个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水深火热,稍一不慎便有亡国之虞。
而君主一旦英明神武,就意味着雄心壮志、不安于现状,总想着做出一番旷古烁今的丰功伟业,而这些都需要倾举国之力去完成,与武将当国的隐患几无分别。
这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视规则、律法如无物,刚愎自负、乾纲独断,臣子之生死皆在喜怒之间,杀人、抄家、灭门、夷族,只在于一己之独断,全无顾忌,更无掣肘。
这谁受得了?
身为人臣,已经算是亿万黎庶当中的佼佼者,结果好不容易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生死却系于君王一念之间,任谁都要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如何甘心?
皇权至上绝不是什么好事,不仅天下人的性命安全不受保障,就连国祚延续也受威胁,皇帝一代一代更迭,总是会出现昏聩无能之主,若是如同隋炀帝那般好大喜功、倒行逆施,所有人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将帝国败尽,穷途末路。
将皇权圈定在一个范围之内,用一套律法、规则去治理天下,这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限制皇权,自古以来便是文臣们孜孜不倦予以追求的至高理想……
礼部乃是名义上的六部之首,或许实权较之吏部略低,但能够担任礼部尚书者皆乃当朝大儒、文学宗师,他房俊也不过写了几首诗词传唱天下,便能窃据此位?
刘洎心底是不服的。
择选年号这种事可不仅仅是弄两个吉利文字凑一起就行了,其中说道极多,略有疏忽便有失偏颇。
房俊倒是不知刘洎这股莫名其妙的酸意来自何处,不过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自是不好再推脱,遂颔首答允下来:“如此,在下便当仁不让了。”
一个年号而已,大不了回去请教一下孔颖达,实在不行就从宋明两朝皇帝的年号当中抄袭一个,譬如“洪武”“景祐”之类……
刘洎则打定主意,等到房俊择选好了年号,自己一定要挑挑刺,给这厮添添堵。
古往今来文明如海,好事坏事事事更迭、好人坏人层出不穷,想要从某一个字上牵强附会冠以恶名,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当然这种事不可能打击房俊的地位与威信,只不过是恶心人罢了……
正这时,内侍入内通禀,说是崔敦礼于宫门外觐见,有重要军情禀报。
李承乾赶紧召见。
未几,一身官袍的崔敦礼快步进入殿内,一揖及地:“下官见过太子殿下,见过岑少傅、越国公、刘侍中。”
李承乾见其衣袍下摆已经被雨水打湿,忙道:“不必多礼,来人,将孤未曾穿过的衣裳取来一件给崔侍郎换上。”
太子赐裳,也算是荣宠备至了,足以见得李承乾对崔敦礼之推心置腹。
崔敦礼感激不已,连忙谢过,先随着内侍去更换衣物。
刘洎坐在那里耷拉着眼皮慢悠悠的喝茶水,心里一阵腻歪。刚才崔敦礼的称呼顺序有问题,若按爵位称呼,则应该越国公房俊在前、其次岑文本这个江陵县子,再次是自己;若按官职称呼,则岑文本第一,自己第二,房俊最末……结果崔敦礼将岑文本放在第一,这是尊敬,他毕竟是房俊的党羽爪牙,这没问题,但将自己放在最后,则必然是对自己的轻视。
堂堂国之侍中,已经是帝国最高领导人之一,却被区区一个兵部侍郎轻视,可见房俊这一派对自己成见之深。
乱世之时,武将视文官如猪狗,动辄宰杀恣意践踏,如今固然不是乱世,但朝局动荡、社稷不靖,武将的地位瞬间拔高,趾高气扬肆意妄为,着实可恶。
待到崔敦礼换了衣裳出来,李承乾令其入座,这才禀告道:“刚刚收到安西军八百里加急战报,裴行俭已经择选一万精锐自轮台城出发,现在抵达河西,驻军整备,一面视关中态势之发展决定是否入关支援,一面震慑吐蕃。赞婆则率领其麾下骑兵自大斗拔谷向南返回吐谷浑故地,好像逻些城那边对噶尔家族又有一些新的打压动作,禄东赞已经离开逻些,双方极有可能爆发战争。”
李靖精神一振,感概道:“既有援军,又无外患,此殿下之天命所归也!”
崔敦礼颔首道:“正是如此,自从晋王起兵谋逆,兵部便严密监视吐蕃之动向,从目前传来的消息判断,松赞干布是想要趁着关中大乱直接出兵占据河西诸郡的,一则可以截断大唐与西域之间的通道,使其向西域用兵之时可以面对一支孤立无援的安西军,胜算大增,再则也可顺势将吐谷浑故地掌控手中,使得噶尔家族根基尽失,不得不重新依附于逻些……不过随着安西军进驻河西,吐蕃直至眼下依旧按兵不动,大抵已经放弃这些奢望。”
兵部如今势力庞大,经费充足,自房俊上任之后于周边各国安插、收买大量细作,不仅绘制各国山川水文详细舆图,更随时掌握各国政治、军事动态,尤其是对于今后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头第一号强敌吐蕃,更是下了很大力气。
只不过这些情报都被崔敦礼牢牢掌握,即便是身为兵部尚书的张行成也全然不知。
李承乾神色不变,心底却狠狠松了口气,赞道:“兵部职权危重,攸关江山社稷,幸得爱卿这般良才主持部务,才能让帝国上下高枕无忧,爱卿劳苦功高。”
崔敦礼大喜,再度起身,满脸感激之色:“卑职份内之事,岂敢当殿下谬赞?越国公时常教导吾等,值此国事危难之际,唯有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方不负殿下之信重!”
他知道,太子既然说出这番话,就意味着肯定了他在兵部的成绩,将来论功欣赏,再升一步已成定局。
而距离最近的一次论功行赏,自然是太子登基之日,到时候大赏功臣、犒赏三军,自己梦寐以求的兵部尚书之位大抵是要梦想成真了。
从兵部侍郎胜任兵部尚书,并不仅仅在于品阶、职权的提升,更是地位的飞跃,那是从佐官至朝廷重臣的跨越……
李承乾欣然道:“陟罚臧否、内外一同,孤不敢自诩贤明,但绝不会慢待有功之臣,还望爱卿再接再励,辅佐孤扫平叛逆,威服四海,必不吝重赏!”
岑文本与刘洎对视一眼,默然无声。
自太极宫出来,岑文本登上马车,让车夫停了一会儿,见到刘洎从宫门出来,这才让仆人前去邀其至府上商谈,而后两辆马车一前一后穿过长街,自延喜门而出,前往岑文本府邸。
雨水淅沥,长街上的青石板残破凹凸,坑坑洼洼,似在无声的记录着那一场残酷且血腥的杀戮……
回到府邸,岑文本简单的洗了把脸,命人将刘洎叫到书房,待仆人奉上香茶,便被他挥手斥退,书房内只有岑、刘两人,于窗前的茶桌前对坐。
敞开的窗户透入清亮的空气,雨水潺潺,窗外庭院里的花树簇然一新、郁郁葱葱,茶桌靠着窗台的位置摆放着一盆菊花,少见的橙色花朵开得正艳,绚烂璀璨有如一方晚霞,美轮美奂。
刘洎执壶斟茶,将茶杯推到岑文本面前,忍不住道:“今日所见,房俊对太子之影响简直骇人听闻,他日太子登基,房俊还不得权倾朝野?吾等当有所对策,以免受制于人。”
一部之侍郎架空尚书,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破坏规则之事,这种事可以发生,甚至可以默许,但太子堂而皇之的公然褒扬崔敦礼,可见对于房俊之宠信,爱屋及乌之下,已经不顾官场规则。
待到他日太子登基,朝野上下还有谁能制衡房俊?
岑文本拈起茶杯呷了一口,啧啧嘴,品味一下回甘,而后叹了口气,道:“萧时文糊涂,怎么你也糊涂了?”
刘洎不明所以,忙道:“还请先生赐教。”
岑文本揉了揉眉心,这几年缠绵病榻,今年好不容易缓过来一些,又碰上陛下驾崩,连续多日的丧仪几乎将他折腾去半条命,很是神疲力乏。
缓了一下,才说道:“主上仁厚懦弱,天下承平、府库丰盈,武将之地位必然下降,正是实行文官政治的绝佳时机,我老了,只想着归隐林泉含饴弄孙,而你们却适逢其会,自当辅佐殿下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将文官之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之高度,何以言语之中对殿下颇多不满,难道也要效仿萧瑀那样起兵谋逆吗?”
自汉末以来,天下纷乱、战火频仍,从未有百年之和平,故而国人尚武,讲究一个“出将入相”,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大多数上马可挥刀杀敌、下马可提笔安民。
文武并行,难分轩轾。
但文与武泾渭分明,又怎么可能混为一谈呢?
武将当国之时,国家尚武,动辄征讨不臣、开疆拓土,什么国法律令都抵不过一道军令,整个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水深火热,稍一不慎便有亡国之虞。
而君主一旦英明神武,就意味着雄心壮志、不安于现状,总想着做出一番旷古烁今的丰功伟业,而这些都需要倾举国之力去完成,与武将当国的隐患几无分别。
这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视规则、律法如无物,刚愎自负、乾纲独断,臣子之生死皆在喜怒之间,杀人、抄家、灭门、夷族,只在于一己之独断,全无顾忌,更无掣肘。
这谁受得了?
身为人臣,已经算是亿万黎庶当中的佼佼者,结果好不容易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生死却系于君王一念之间,任谁都要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如何甘心?
皇权至上绝不是什么好事,不仅天下人的性命安全不受保障,就连国祚延续也受威胁,皇帝一代一代更迭,总是会出现昏聩无能之主,若是如同隋炀帝那般好大喜功、倒行逆施,所有人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将帝国败尽,穷途末路。
将皇权圈定在一个范围之内,用一套律法、规则去治理天下,这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限制皇权,自古以来便是文臣们孜孜不倦予以追求的至高理想……
本文网址:http://www.xsphw.com/xs/1/1080/12730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sphw.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