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9章 癸字卷 切入,讨价
推荐阅读:燕归尔新书入骨宠婚误惹天价老公、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我的模拟长生路、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人族镇守使、万相之王、反派:开局喂萝莉女主吃进口糖、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我是仙、
第2449章癸字卷切入,讨价
从顾秉谦一行的到来,对整个江南行动迅速加快。
甄家的主动配合,唐家、丁家乃至周家的授首,然后就是胡陶两家效仿甄家的投案,以及对地方豪门,比如常州辜家,宁国谭家,广德陈家等几家的查处,也引发了整个江南的巨大震动。
不过建立在登莱水师巡逻于长江和运河上,蓟镇军驻扎在淮安——扬州一线,辽东军驻守在松江、苏州,登莱军坐镇南京,整个江南局面虽然动荡,但也只是民间人心涌荡,却翻不起什么波浪来。
顾秉谦作为阁臣在南京频频露面,甚至还专门举办了一次诗会,算是稳定士绅民心,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毕竟顾秉谦作为苏州的顶级士人,在江南的名声也不小。
冯紫英原本考虑尽早将辽东军和蓟镇军打发回去,但是现在看来还不敢轻举妄动。
起码在处理完老登莱军和老宣府军、老大同军的问题之前,还得要把局面稳下来。
自己想要在十一月底之前回京的想法也成为泡影。
老登莱军与新登莱军合并的过程相对顺利,毕竟都是来自于山东,王子腾主动配合使得这一过程更为圆融。
当然冯紫英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那就是一部分老登莱军的军官都得以保留下来,并未被清理掉,也使得合并后的登莱军战斗力迅速膨胀和提升起来。
老宣府军和老大同军的问题稍微复杂一些。
虽然牛继宗和孙绍祖也主动表示了配合,但是宣府军是老牌边军,和登莱军还有些不一样。
现在麻承勋组建新宣府军,论战斗力,新宣府军是远不及老宣府军的,如果要把这两支军队捏合在一起,会不会起到喧宾夺主,甚至引发双方矛盾冲突,这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大同军的情况也相似,孙绍祖带走了大同军相当大一部分精锐,虽然杨元重组补充了大同军,但是元气一直未能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果这一支大同军也回归到大同,一样存在着双方的矛盾冲突情况。
在这个问题上冯紫英也和孙承宗商讨过多次,但始终没有能拿出一个完美的方案来。
孙承宗始终认为麻承勋不具备统合整个宣府军的威望和能力,一旦老宣府军回归,可能引发整个宣府军的混乱,但如果不让老宣府军回归,那这支军队放在哪里都将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同样大同军也一样面临这个问题,只不过毕竟大同军只是一部分被孙绍祖带走,回归之后,还有另外一半可以制约平衡,杨元的威望也要比麻承勋高得多。
所以孙承宗曾经试探性地和冯紫英谈起过,说他有意向张怀昌和内阁建议,由冯唐继任空悬已久的宣大总督兼宣府镇总兵。
孙承宗的这个突发奇想倒是把冯紫英震得不轻。
老爹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些棘手了,用一句不太好形容的话来说,就是尾大不掉,不是说西北军尾大不掉,而是他这个人尾大不掉。
因为威信太高,放在哪里都不好摆放。
如果不是冯唐表现素来恭顺,也没有流露出多少如李成梁后期时一力营造出来的李家军的架势,而且边陲上也的确需要一个这样的大将坐镇稳住场面,加之唯一独子又是走了文臣路,那么内阁可能真的早就出招逼着冯唐自己上书致仕了。
这里边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冯唐只有冯紫英这一个独子,基本上断绝了冯家世袭武勋的路径,这也是让内阁最为放心的,不至于形成以血亲为纽带的冯家军这种局面。
冯紫英也问过,如果自己老爹去宣府,麻承勋怎么安排,而西北军又如何处置?
麻承勋的问题倒是简单,再怎么要安排下一个总兵还是最得到的,但西北军怎么安排?
这是一道无解的难题,连孙承宗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随着王子腾、牛继宗和孙绍祖的“归隐”进了五军都督府,“江南三镇”又被解决横亘在中原和南直腹地的西北军一下子就失去了战略对手和目标,甚至就成了内阁的心病了。
十万大军,而且都是极具战斗力的大军,往哪里放?
肯定会有人说那就往辽东去,去打建州女真。
可西北军在中原、南直这一片,后勤补给尤其是粮食问题好解决,但去了辽东,那就没那么简单了。
在辽南道路体系尚未建好之前,十万大军要是压上去,得把辽东后勤体系压垮。
这还没有说这十万西北军一过去,如何与原来的辽东军相处?
曹文诏和贺人龙只带了区区几千人去辽东,都激起了巨大的反弹和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最后不得不以铁岭卫以北的丢失和曹贺二人退出辽东为代价来完成辽东镇的重组。
若是西北十万大军过去恐怕就算是冯唐亲自去未必能压得住这内部的矛盾激化,更别说朝廷也不可能让冯唐带着十万西北军重返辽东。
所以这桩事儿还真不好办,但是又拖不起了。
“稚绳兄和子舒兄你也说了?”冯紫英颇为惊讶地看着柴恪,“这好像和吏部没太大关系吧?”
从冯紫英晋位兵部右侍郎之后,冯紫英对柴恪的称呼就从子舒公变成了子舒兄了,一方面是柴恪与他的年龄差距的确不像与其他人那么大,二来关系越发密切,以兄尊称更为亲近。
“令尊若是要任宣大总督,这是军民共管,也需要吏部计议的。”柴恪笑了起来,“怎么,你不太赞同令尊去宣大,令尊想致仕了?”
“家父身体还好,又是一个闲不住的性子,若是让他现在闲下来,还真得要闲出病来。”冯紫英摇摇头,“不过从我的角度来说,家父这么些年里从大同到榆林,从榆林到辽东,又从辽东到三边,最后来中原打仗,颠沛流离四处奔波我个人觉得他还是适合到五军都督府里歇息歇息了。”
“恐怕暂时还不行。”柴恪想了一想,“辽东局面一日不扭转过来,恐怕令尊就还得要肩负起作为救火救急的重任。说实话,我不是太看好赵率教扛起这份担子,他和曹文诏其实差不多,也就是比曹文诏更熟悉辽东一些,但是在手腕上远逊于令尊,对上努尔哈赤,未必能有多少胜算。”
不得不说柴恪的观人本事还是很犀利的。
赵率教和曹文诏性格差不多,知兵,能打硬仗,但是在运筹帷幄,尤其是需要运用一些手段手腕时,就显得生硬笨拙一些了。
单纯打仗没问题,但是对建州女真是一场持久战略,不是单靠一两场战事就能解决问题的。
特别是努尔哈赤一代枭雄,其拉拢收买纵横捭阖的本事相当厉害,前世中大明在辽东可谓节节败退,基本上没取得多少像样的战绩。
冯紫英也记不得对方是啥时候死的了,但看样子三五年还不会死,所以这几年辽东够呛,还得要看自己推出的毛文龙的东江战略能不能奏效。
而且即便是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也一样难缠,所以冯紫英觉得还得要从女真内部着手。
如布喜娅玛拉所言,褚英也是一个可用的棋子,只不过现在自己主要精力这段时间都被牵扯在江南这边来了,短时间内还没法运作辽东那边的攻略,只有等到此间事了,回京之后再来做了。
“辽东那边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开发建设问题,需要朝廷持续投入,移民,农田水利和道路沟渠上基础设施建设,否则我们在后勤保障上始终居于极大的劣势,而朝廷的财力又无法长期持续地保持对辽东那边的高投入,导致一旦出现断档,那就可能被建州女真有机可乘,我们几年甚至十几年所作的一切就要毁于一旦,就像安乐州一样,我们花费多少年才积累建起来的,但一遭失败,就彻底丢了,再多回来,需要耗费多少?”
话题又转到军务上来了,柴恪也是担任过兵部侍郎的,有共同语言,但这一次二人却不是为军务而来。
“行了,辽东军务还是留到你回京之后再来计议吧,咱们还得先把江南这边的事儿处理完毕。”柴恪摆了摆手,“六吉公说要我们多征求一下各方意见,这江南拿下伱可是大功臣,而后续甄家、唐家、丁家、周家以及其他几家牵扯甚广,一些内幕情况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我此番来也是要了解一下你有什么建议看法,当然,若是你有合适的人选,也可以提出来,……”
这也是冯紫英所期望的。
随着收缴的财货钱银事务步入正轨,户部来人一个个眉花眼笑,三天两头向朝中报喜。
而这边牵扯出来的官员数量也是日益增多,都察院和吏部的人都是忙得脚不沾地,南京刑部大狱和金陵府、上元县、江宁县的大狱也都人满为患,空缺出来的位置太多以至于已经影响到了许多地方的正常运转了。
从顾秉谦一行的到来,对整个江南行动迅速加快。
甄家的主动配合,唐家、丁家乃至周家的授首,然后就是胡陶两家效仿甄家的投案,以及对地方豪门,比如常州辜家,宁国谭家,广德陈家等几家的查处,也引发了整个江南的巨大震动。
不过建立在登莱水师巡逻于长江和运河上,蓟镇军驻扎在淮安——扬州一线,辽东军驻守在松江、苏州,登莱军坐镇南京,整个江南局面虽然动荡,但也只是民间人心涌荡,却翻不起什么波浪来。
顾秉谦作为阁臣在南京频频露面,甚至还专门举办了一次诗会,算是稳定士绅民心,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毕竟顾秉谦作为苏州的顶级士人,在江南的名声也不小。
冯紫英原本考虑尽早将辽东军和蓟镇军打发回去,但是现在看来还不敢轻举妄动。
起码在处理完老登莱军和老宣府军、老大同军的问题之前,还得要把局面稳下来。
自己想要在十一月底之前回京的想法也成为泡影。
老登莱军与新登莱军合并的过程相对顺利,毕竟都是来自于山东,王子腾主动配合使得这一过程更为圆融。
当然冯紫英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那就是一部分老登莱军的军官都得以保留下来,并未被清理掉,也使得合并后的登莱军战斗力迅速膨胀和提升起来。
老宣府军和老大同军的问题稍微复杂一些。
虽然牛继宗和孙绍祖也主动表示了配合,但是宣府军是老牌边军,和登莱军还有些不一样。
现在麻承勋组建新宣府军,论战斗力,新宣府军是远不及老宣府军的,如果要把这两支军队捏合在一起,会不会起到喧宾夺主,甚至引发双方矛盾冲突,这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大同军的情况也相似,孙绍祖带走了大同军相当大一部分精锐,虽然杨元重组补充了大同军,但是元气一直未能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果这一支大同军也回归到大同,一样存在着双方的矛盾冲突情况。
在这个问题上冯紫英也和孙承宗商讨过多次,但始终没有能拿出一个完美的方案来。
孙承宗始终认为麻承勋不具备统合整个宣府军的威望和能力,一旦老宣府军回归,可能引发整个宣府军的混乱,但如果不让老宣府军回归,那这支军队放在哪里都将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同样大同军也一样面临这个问题,只不过毕竟大同军只是一部分被孙绍祖带走,回归之后,还有另外一半可以制约平衡,杨元的威望也要比麻承勋高得多。
所以孙承宗曾经试探性地和冯紫英谈起过,说他有意向张怀昌和内阁建议,由冯唐继任空悬已久的宣大总督兼宣府镇总兵。
孙承宗的这个突发奇想倒是把冯紫英震得不轻。
老爹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些棘手了,用一句不太好形容的话来说,就是尾大不掉,不是说西北军尾大不掉,而是他这个人尾大不掉。
因为威信太高,放在哪里都不好摆放。
如果不是冯唐表现素来恭顺,也没有流露出多少如李成梁后期时一力营造出来的李家军的架势,而且边陲上也的确需要一个这样的大将坐镇稳住场面,加之唯一独子又是走了文臣路,那么内阁可能真的早就出招逼着冯唐自己上书致仕了。
这里边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冯唐只有冯紫英这一个独子,基本上断绝了冯家世袭武勋的路径,这也是让内阁最为放心的,不至于形成以血亲为纽带的冯家军这种局面。
冯紫英也问过,如果自己老爹去宣府,麻承勋怎么安排,而西北军又如何处置?
麻承勋的问题倒是简单,再怎么要安排下一个总兵还是最得到的,但西北军怎么安排?
这是一道无解的难题,连孙承宗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随着王子腾、牛继宗和孙绍祖的“归隐”进了五军都督府,“江南三镇”又被解决横亘在中原和南直腹地的西北军一下子就失去了战略对手和目标,甚至就成了内阁的心病了。
十万大军,而且都是极具战斗力的大军,往哪里放?
肯定会有人说那就往辽东去,去打建州女真。
可西北军在中原、南直这一片,后勤补给尤其是粮食问题好解决,但去了辽东,那就没那么简单了。
在辽南道路体系尚未建好之前,十万大军要是压上去,得把辽东后勤体系压垮。
这还没有说这十万西北军一过去,如何与原来的辽东军相处?
曹文诏和贺人龙只带了区区几千人去辽东,都激起了巨大的反弹和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最后不得不以铁岭卫以北的丢失和曹贺二人退出辽东为代价来完成辽东镇的重组。
若是西北十万大军过去恐怕就算是冯唐亲自去未必能压得住这内部的矛盾激化,更别说朝廷也不可能让冯唐带着十万西北军重返辽东。
所以这桩事儿还真不好办,但是又拖不起了。
“稚绳兄和子舒兄你也说了?”冯紫英颇为惊讶地看着柴恪,“这好像和吏部没太大关系吧?”
从冯紫英晋位兵部右侍郎之后,冯紫英对柴恪的称呼就从子舒公变成了子舒兄了,一方面是柴恪与他的年龄差距的确不像与其他人那么大,二来关系越发密切,以兄尊称更为亲近。
“令尊若是要任宣大总督,这是军民共管,也需要吏部计议的。”柴恪笑了起来,“怎么,你不太赞同令尊去宣大,令尊想致仕了?”
“家父身体还好,又是一个闲不住的性子,若是让他现在闲下来,还真得要闲出病来。”冯紫英摇摇头,“不过从我的角度来说,家父这么些年里从大同到榆林,从榆林到辽东,又从辽东到三边,最后来中原打仗,颠沛流离四处奔波我个人觉得他还是适合到五军都督府里歇息歇息了。”
“恐怕暂时还不行。”柴恪想了一想,“辽东局面一日不扭转过来,恐怕令尊就还得要肩负起作为救火救急的重任。说实话,我不是太看好赵率教扛起这份担子,他和曹文诏其实差不多,也就是比曹文诏更熟悉辽东一些,但是在手腕上远逊于令尊,对上努尔哈赤,未必能有多少胜算。”
不得不说柴恪的观人本事还是很犀利的。
赵率教和曹文诏性格差不多,知兵,能打硬仗,但是在运筹帷幄,尤其是需要运用一些手段手腕时,就显得生硬笨拙一些了。
单纯打仗没问题,但是对建州女真是一场持久战略,不是单靠一两场战事就能解决问题的。
特别是努尔哈赤一代枭雄,其拉拢收买纵横捭阖的本事相当厉害,前世中大明在辽东可谓节节败退,基本上没取得多少像样的战绩。
冯紫英也记不得对方是啥时候死的了,但看样子三五年还不会死,所以这几年辽东够呛,还得要看自己推出的毛文龙的东江战略能不能奏效。
而且即便是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也一样难缠,所以冯紫英觉得还得要从女真内部着手。
如布喜娅玛拉所言,褚英也是一个可用的棋子,只不过现在自己主要精力这段时间都被牵扯在江南这边来了,短时间内还没法运作辽东那边的攻略,只有等到此间事了,回京之后再来做了。
“辽东那边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开发建设问题,需要朝廷持续投入,移民,农田水利和道路沟渠上基础设施建设,否则我们在后勤保障上始终居于极大的劣势,而朝廷的财力又无法长期持续地保持对辽东那边的高投入,导致一旦出现断档,那就可能被建州女真有机可乘,我们几年甚至十几年所作的一切就要毁于一旦,就像安乐州一样,我们花费多少年才积累建起来的,但一遭失败,就彻底丢了,再多回来,需要耗费多少?”
话题又转到军务上来了,柴恪也是担任过兵部侍郎的,有共同语言,但这一次二人却不是为军务而来。
“行了,辽东军务还是留到你回京之后再来计议吧,咱们还得先把江南这边的事儿处理完毕。”柴恪摆了摆手,“六吉公说要我们多征求一下各方意见,这江南拿下伱可是大功臣,而后续甄家、唐家、丁家、周家以及其他几家牵扯甚广,一些内幕情况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我此番来也是要了解一下你有什么建议看法,当然,若是你有合适的人选,也可以提出来,……”
这也是冯紫英所期望的。
随着收缴的财货钱银事务步入正轨,户部来人一个个眉花眼笑,三天两头向朝中报喜。
而这边牵扯出来的官员数量也是日益增多,都察院和吏部的人都是忙得脚不沾地,南京刑部大狱和金陵府、上元县、江宁县的大狱也都人满为患,空缺出来的位置太多以至于已经影响到了许多地方的正常运转了。
本文网址:http://www.xsphw.com/xs/0/900/9580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sphw.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